-
2020
年同济大学硕士部分考试科目考试大纲
(
仅供参考
)
科目代码 科目名称 考试大纲
< br>333
教育综合
(
1
)
考试 要求:
要求考生系统掌握教育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
和
方法分析、解决教育实际问题。
闭卷考试,考试时间为
180
分钟。
(
2
)考试范围:
教育学原理、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和教育心理学等
4
门基础课程所涉及的主要内
容。
(
3
< p>)考试题型:
名词解释题(
30
分)、简答题( p>
40
分)、分析论述题(
80
分)。共
150
分。
336
艺术基础
考试要求:< /p>
主要考察艺术学基本概念、相关理论和实践知识
考试范围:
对艺术学门类中的设计与影视领域基础理论的了解;
对艺术学门类中的
设计与影视领域创作理论和实践发展的认识;
运用艺术学相关理论分析、阐述艺术创作与
相关实践的能力。
题型: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创作题
6
11
综合化学
一、范围:
1.
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
1.1
基本概念。
1.2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
1.3
化学反应方 向
--
熵增加与吉布斯自由能减小。
1.4
化学反应限度
--
化学平衡。
1.5 <
/p>
化学反应速率及其理论;反应级数;催化剂与催化反应
。
2
.
水基分散系
2.1
分散体系。
2.2
稀溶液的依数性。
2.3
胶体分散体系。
3.
溶液中的化学平衡
3.1
酸碱理论与酸碱电离平衡。
3.2
溶度积与沉淀溶解平衡。
3.3
配位化合物及水溶液中的配位平衡。
3.4
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平衡。
3.5
实际体系中的多重平衡。
4.
结构化学
4.1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4.2
化学键与分子结构:离 子键、离子极化;共价键:价键理论、杂化轨道理论、价
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分子轨道理
论。
4.3
分子的极性、分子间的作用力、氢键;超分子化学。
4.4
体与
晶体的缺陷。
5.
单质及无机化合物
5.1
主族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与反应。
5.2
副族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与反应。
5.3
配位化学、有机金属化学。
页码
1
科目代码 科目名称 考试大纲
6.
有机化合物
6.1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及命名。
6.2
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特性与典型反应。
7.
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8.
生命与化学
9.
环境与化学
1
0.
能源与化学
11.
材料与化学
12.
文献检索基本知识
二、题型:
选择题、
填空题、简答题、计算题、设计题五种。
613
普通化学(海洋)
1
、考试要求
熟悉当代化学学科主要领域的 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结合地球科学特点,了解当代
化学科学发展的大致情况和主要方向
。
2
、考试范围
(
1
)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
(
2
)溶液与胶体
(
3
)电化学与金属腐蚀
(
4
)原子结构与周期性
(
5
)分子结构与晶体结构
(
6
)金属及配位化合物
7
)环境化学
3
、考试题型
选择题;填充题;计算题;问答题
625
p>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1
、考试要求:
< p>
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学会
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着重考察考生对基本原理的掌握及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的能力,尤其注重马克思主义当代发展的诸多热点问题,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
知识进行深化和扩展。
2
、考试范围: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马克思
p>
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实践是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区分和统
一的基础;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变化发展,对马克思主义的发
展观以及发展运动规律有清晰的理解;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
< br>发展的根本规律,对矛盾概念及其内涵深刻理解;加深对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
规律的理解;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突出对习近平思维方法
的
理解;对
实践和认识
的关系深入理解(包括第一节 和第三节的整体综合);真理
和价值及其相互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和生产
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
筑矛的辨证运动,尤其表现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
的决定力量;社会形
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其特殊形式;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改革动力论
;科学技术在社
会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商品经济和价值论的一
般规律;以
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马克思的剩余
价值生
产与实现理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突出劳动力价值转换问题;资本主义基
本
矛盾与经济危机;从自由竞争到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当代资本主义<
/p>
的新变化;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
的发展进程;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突出我国社会主义的规律性认识;从东
欧剧变、苏联解体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展望未
来社会的科学立场与方法、基本特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
想的关系。
页码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