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计研究
RESEARCHES IN DESIGN
天津大学建筑馆中庭改造
荆子洋
卞洪滨
摘要
/
为配合教学模式和技术手段的改变,天津大学建筑
馆对原建筑中庭进行了改扩建,新旧建筑空间相互渗透、
穿插、借用,并有效地利用一狭
长的天井,使新建筑馆的
物理环境、空间环境都得到改善和提升,为建筑学院的发
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关键词
/
建 筑改扩建
天井
ABSTRACT/
For
adapting the change of teaching
and
technology, the original atrium in
new department building is
rebuilt and
extended, where the new space and the old
comple-
ment each other, and the old
patio gets efficient utilization.
It
gets improvement and upgrading on the
new building's space
and the physical
surroundings, and offers a good
condi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KEY WORDS/
Rebuilding and extension of building, Patio
天津大学建筑馆方案由彭一刚院士设
计,于
1990
< p>年落成,曾获多方好评。
近年
来,
由 于院系发展,
原建筑面积已不能满足
使用需求,
特别是< /p>
“985”
、
“211”
工程实验
< br>室的建设以及世行贷款教改项目“建筑教
育全方位开放式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
践”
的实施对教育思路、
模式和技术手段提
出新的要求,更加强调建立和营造开放性
教育空间、教育资源优化及更能激发
创造
力的学习氛围。
从2001
年开始,
对建筑馆
的改造、
扩建、
以及新建提出了多种方案, p>
学院内还举办了学生设计竞赛,最终确定
最为实际和可行的中庭
p>
“加盖”
增建方式。
虽然改造后面积增加不多,还不能满足需
要,
但这种改造将重塑教育环境,
为建筑馆
注入新的
“灵魂”
,
使之更能适应新的教学
< p>模式和手段的变革。
从某种意义上讲,
之所
以称之为
“灵魂”
,
是由于扩建部分确是整
个大楼的信息中心、控制中心和新教育手
段和技术的核心。
功
能与布局
扩建部分总面积960m
2
,
从一层至六层
分别设建筑模型室、
多媒体展示中心、 p>
控制
室及信息管理中心、两个数字化教室及报
告厅。
以
“信息管理中心”
为数据管理核心,
通
过网络技术为其他部分以及原建筑中建
筑技术、
物理、
造 型、
设计教室及办公室等
提供高科技支撑平台。
如: p>
“多媒体展示中
心”的大屏幕和讨论区的等离子显示器可
以通过服务器将报告厅、实验室的学术演
讲等活动进行直播、
点播,
也可将
“虚拟空
间工作室”
、
< p>数字化教室中师生的教学、设
计工作收集并转输到办公室、
教师工作室、
报告厅、
模型室进行处理、
分析和展 示等。
在建筑馆内各个
“角落”
,
特别是 展厅等公
共空间,
分布着数字和电源接口,
教师和同 p>
学可以自带笔记本电脑上网或参加学术讨
论,也可以使用大屏幕和其
他显示器进行
是实时的、
互动的与共享的,
对提升教育质
量和效率、营造开放性新型教学环境和氛
围创造了物质条件。<
/p>
空间与设计
建筑馆中庭改扩建设计,简单说就是
< br>将原室外庭园
“加层加盖”
,
将一个
“玻璃
盒”
镶嵌在原中庭中,
新旧建筑关系
“同 构
异质”
,
即以空间、
体形的和谐关联体 现和
保持原建筑的空间特点和立面风貌,以材
质的对比体现新建
筑的风格和可生长性。
新旧建筑空间相互穿插、
借用,
以 大面积通
透的玻璃幕墙进行分隔,使每层都获得了
最优的空间感
受。
设计的关键,
或称点睛之
笔为一条饱满而富于力度的
弧线墙,分隔
出一个实体和一个狭长反月形天井。由于
改扩建后
,
建筑实体部分加大,
影响通风、
采光条件,
在我院与香港中文大学合
作的
“绿色建筑电脑 辅助设计”
工作坊,
专
门作了建筑馆改造方案物理环境的
模拟实
验,
也为后来天井的设计起到指导作用。
天井的顶部为斜玻璃顶,并留有开槽
与室外连通,
从某中意义上讲, p>
新建部分可
作者单位: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30007 2)
收稿日期:
2004-07-16
方案汇报
和评分工作。这一技术支撑平台
建筑学报
5
6< /p>
5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