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大学查询网 > 大学 >

上海财经大学宿舍地球物理相关院士风采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bjmy2z.cn/daxue
2020-12-09 20:49
tags:

-

2020年12月9日发(作者:程秉文)


地球物理相关院士风采



曾融生院士



固体地球物理学家,中科 院院士。

1924

年出生,福建平潭人。

1946


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数理系。从

1958

年开始利用地震波方法研究地壳< /p>


结构,开创了中国地球深部构造探测的研究工作,著有《固体地球物


理学导论》

一书。

在中国首次应用地震面波的相速度来研究地壳构造,


发现

1974

5

月云南昭通大震 的多重性,

从而对大地震的破裂过程有


了新的认识。在地球动力学研究中 ,提出张性盆地和盆地中强震发生


的统一动力学模式,以及印度一欧亚大陆碰撞过程的新 模式。

1980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丁国瑜院士





地质学家,中科院院士。?年出生,河北高阳人。

< p>1952

年北京大学地


质系毕业。

1959

年获苏联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副博士学位。长期从事新


构造、地震构造和地震危险 性预测研究。在建立我国地震监测、分析预


报系统方面作了大量开创性工作。提出了我国 地壳现代破裂网络与地震


活动关系的模型,

率先编制了中国活断层滑动速 率图和现代板内运动图,


并主编了中国活断层图集。在活动构造、古地震、活断层习性、 活断层


分段以及这些方面的研究成果在许多重大工程地震危险性评价中的应用

< p>
作出了贡献。

1980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985


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马宗晋院士




马宗晋,

1955

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 院普查系,

1961

年中国科学院地


质研究所研究生毕业 。他是地质学家、减灾专家和全球构造的探索者,


节理构造定性分析、

渐 进式地震预报模式和全球三大构造系统的创立者。


曾获首届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国家级有 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现为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名誉所长,国家科技部国家计委国 家经贸委自然


灾害综合研究组组长,

1991

年当选为中 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陈运泰院士





陈运泰

,地球物理学家。原 籍广东潮阳。

1962

年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毕


业。

1966

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生毕业。

1991

年当选为中国


科学院院士。

2000

< p>2

月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陈运泰

主要从事地震学和地球物理学研究。从

1970

年代开始他利用地震


波、地形变、重力等方法综合研究发生于我国的大地震的震源过程,开


创了我国震源物理过程的研究工作;

1980

年代,他在

地震

震源动力学理


论的研究中对地震破裂的模式、地震序列的模拟做出了的贡献;

1980


代以来,他积极倡导和从事数字地震学研究, 开展天然与人为地震的近


震源观测与研究及其在减轻地震灾害中的应用的研究,利用宽频 带数字


地震资料反演从小地震直至大地震的震源过程,增进了对地震破裂过程

< p>
时空复杂性了解。





院士





地球物理学家。江苏宿迁人。

1965

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地震局研究员。曾任国家地震局副局长、地球物理研究 所所长。


长期担任国际地震预测和灾害委员会主席。

70

年代从事高温高压下岩


石物理学实验研究。发展了测量岩石变形的激光全息技术,研究了 应


力途径对岩石性质的影响。发现的岩石热开裂现象已被应用于核电站

< br>的安全性监测。

90

年代致力于地震预测和地震灾害研究。将地震学、


工程科学和经济学结合在一起,首次编辑了全球地震危险性图和全球


地震灾害预测图。该图已被联合国等机构用于减灾规划。



1993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马瑾院士




马瑾,

构造物理与 构造地质学家。

江苏如皋人。

1956

年毕业于北



京地质学院。

1962< /p>

年获苏联科学院大地物理研究所副博士学位。

1967


年以 来从实验和理论方面对构造变形与地震活动的关系进行了系统


的研究,包括在断层几何与 失稳类型及前兆特征方面一系列有特色的


研究工作,在断层力学性状和失稳条件与变形机 制方面的实验研究


等,其中许多工作在我国实验地震学和构造地质学的发展中具有开创< /p>


性。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在地震预报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领导建


立了可研究地壳和上地幔物质物理力学性质、变形过程及其物理响应


且在我国相关学科 发挥着带头作用的中国地震局构造物理开放实验


室。

1997

< p>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邓起东院士





地质学家。

1938

年生于湖南双峰。

1961

年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地质

< br>系。

曾任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副所长,

现任该所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活动构造和地震地质研究,对 我国华北、山西、天山、阿尔


泰山和青藏高原的活动构造和大地震区地震构造有深入的研 究;

对走滑、


挤压和拉张等不同类型构造的几何学、

运动 学和形成机制有创造性发展;


建立和发展了活动构造大比例尺填图技术,发展了古地震研 究,领导了


全国活动构造地质填图和研究工作,推进了定量活动构造学研究;系统


编制了我国活动构造图,总结了我国活动构造和应力场特征,提出了新


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式;主编完成了我国第一份经国家批准使用的地震


烈度区划图,成为 全国抗震设防标准;完成了大量城市和大中型工程活


动构造及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为经 济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003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许绍燮院士




地震学专家。

1932

1

1

日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市。


1951

1956

年在南京大学、北京大学物理系听 课学习。中国


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曾任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 、


副所长,中国地震学会副理事长,国际地震灾害与预报委员


会 副主席,国际地震与地球内部物理协会执行局委员等职。


从事核爆地震与天然地震监测工 程技术研究。研究地震事件


的监测、判别;创建标准钟用铁木

许绍燮


铜补偿摆,机械地震仪弹性铰链连接器,

581

型电子微震仪;


组建微震台网,与他人合作创建北京电讯 传输台网,首次实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0-12-09 20:49,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jmy2z.cn/daxue/25412.html

地球物理相关院士风采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