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调查方案的设计
一、调查的“目标”
:
此次调
查针对的是“我校在校大学生的阅读状况”
,通过此次调
查想要了解我校
学生阅读的现实状况,
以及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所发
现的
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和解决措施。
二、
“调查方式”和“抽样方法”
:
本次调查所使用的是概率抽样的方 式,具体使用的是小样本简单
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从我校选取了
50< /p>
名调查对象进行调查。
三、
“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
:
本次调查的对象是我校全体在校大学生,
< p>调查的单位是从我校在校
大学生中随机选取的
50
名 同学所组成的。
四、调查时间的安排:
本次调查是以
2013
年
5
月
24
日星期五下午发放调查问卷正式开
始的,
总共 历时
5
天的时间,
于
2013
年< /p>
5
月
30
号最终完成了调查报
告的撰写。
五、调查经费预算安排:
1
、本次调查打算印制
50
份调查问卷,预计花费 p>
10
元。
2
、调查报告的打 印费预计
5
元。
(经费预算共计:
15
< p>元)
六、调查进度安排:
1
、调查问卷的设计:
2013
年
5
月
16
号开始进行调查问卷的设计,
问卷设计共用时
4
天,
于
2013
年
5
月
20
号完
成问卷的最终设计。
2
、调查问卷的发 放:在
2013
年
5
月
24
号下午进行问卷的实际发放
工作,
于当天下午完成了问卷的发放 和回收工
作。
3
、调查问卷的 整理:在
2013
年
5
月
26 p>
号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整
理和审核。
4
、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分析:在
2013
年
5
月
27
号对回收到的
46
份有效调查问卷进行了数据的统计工
作。
5
、调查报告的撰写:在
2013
年
5
月
28
号
------3013
年
5
月
29
号进
行调查报告初稿的撰写,
并最终完成了调查报
告初稿的编写。
< br>6
、调查报告的审核和修改:在
2013
年
5
月
30
号完成了调查报告初
稿的修改和
最终编辑工作,
形成了调查报
告的最终版本。
七、调查人员安排:本次调查由我一个人独立完成。
八、调查问卷的设计:
本次调查所使用的问卷
类型为自填式问卷,
问卷具体是由
“开头、
正文和结尾”
三部分所组成。
此次调查问卷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
解
我校在校大学生阅读现状及改进意见和措施。
问卷的主体部分共分
为
p>
4
大模块,
从不同角度深入解析问题
。
各模块的功能设置分别是:
第一模块是
“关于被调查者 个人基本信息”
的调查
;
第二个模块是
“关
于我校在校大学生对阅读的态度及重视程度”的调查
;
第三个模 块是
“关于我校在校大学生阅读现状”的调查;
第四个模块是
< p>“关于影响
和制约阅读因素”的调查。为了详细叙述各模块的具体内容,调查问
p>
卷共设置
21
道问题(以问卷的最终版本为例)
,其中封闭性问题
20
道,开放性问题
1
道。根据各个模块对调查结果重要性程度的不同,
现将各模块题量的具体比例设置为:
1
—
3
题为第一模块的问题;第
4
和第
15
题为第二模块的问题;
5
—
14
题、
16
题、
19
题为第三模块的
问题;
17
和
< p>18题为第四模块的问题。下面将分别从问卷的“开头”
、
< br>“主体”
、和“结尾”详细叙述问卷的具体设计过程。
一、首先是问卷的标题设计:
为了突出的反映
出此次调查的主旨和目的,
使参与调查的被调查
者能一目了然调查的主要
内容,
故将调查问卷的标题设计为
“我校在
校大学生阅读
情况的调查问卷”
。该问卷标题简单明了,一语道出了
此份调查问卷所涉
及的大致的调查方向和内容,
可以使参与调查的被
调查者在开始填写问卷
之前,
首先能对调查问卷有一个清晰的大体上
的认识和了解,方便接下来
的问卷填写。
二、问卷的开头设计:
1
、问候语:为了引起被调查者对本次调查的重视,消除他们的疑
虑,激发出他们的参与意识,
争取到他们的合作。首先,
在问卷的开
< p>头部分设计简短的问候语,
使调查对象在对问卷标题有一定认知的基
础上,
更加升入地了解本次调查的具体目的和内容,
向调查对象清楚 p>
地交代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我校在校大学生的阅读情
况
”
,调查者的身份是兰州商学院
10
级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生 ,
问卷的填写说明以及对参与调查的调查对象个人信息的保密原则。
< /p>
2
、填写问卷的必要说明:为了方便调查对象对问卷的填写,提高
问卷的填写有效率,减少不必要的麻烦。所以,在问卷开头部分加入
了“
问卷填写说明”
。使调查对象可以正确地填写问卷,降低后期数
据偏差。
3
、问卷的编码设计:为了方便识别问卷和后期的问卷 整理筛查工
作,
有必要对调查问卷进行编码。
此次调查所 使用的调查问卷采用计
算机编码,
事先打印在问卷之上,
防止人为的调换问卷等舞弊行为的
发生。
4<
/p>
、调查时间和地点设计:为了清楚地表明每一张问卷的的具体填
写信息情况
,
使每一张问卷都有据可查,
所以在问卷开头部分设计了
“调查时间”和“调查地点“两项内容,这两项内容是由调查者在调
查过程中或调查完成
之后填写。
三、问卷主体的设计:
< br>问卷的主体共分为
5
大模块,各模块又是由若干具体问题所构成。
5
个模块分别从不同角度深入解析此次调查的具体内容,
各模块在 保
持相对独立性的基础上,
又具有将强的内部联系,
关系 上是层层深入。
5
个模块的问题在排列顺序上遵循由简 到难的逻辑排列顺序,从被调
查者感兴趣的问题入手,由熟悉到陌生,先易后难,先次后
主,
先小
后大,
先一般后特殊,
同类集中 ,
由浅至深,
由表及里,
层层深入
、
细化问题。
首先,问卷的第
一个模块是关于“调查对象个人基本信息”的调查,
该模块原本共设计了
7
道问题,最终经过深思熟虑,将不太合适的
2
道问题删
除,最终留下了
5
道问题。
借助于这
5
< p>道问题,可以大致了
解参与调查对象的“所在学院、姓名、性别、年
级、学科属性”这
5
个方面的个人基本信息情况,
为以后 的数据分析打下坚实的基础。
方
便不同性别、学院、学科、年级间关于阅
读主体、偏好、习惯等内容
做比较,并得出相关结论。其中,
“学院、调 查对象的姓名”需要填
写,
“调查对象的性别、所在年级、学科属性”这
3
道题为单项选择
题,调查对象可根据自身具体情况进行
选择。具体的问题设计是:
1.
学院
:
收集调查对象所在学院的基本信息
,便于不同学院间进行阅读
状况的比较。借此间接反映出我校在校大学生的阅读现状。<
/p>
2.
姓名
:
设计这道题,
主要是为了收集调查对象的个人基本信息,
提高问
卷的可信度。同时,也便于问卷的复查
。
3.
您的性别
A
、男
B
、女
设置这道问题,
一方面是为了了解调查对象个体的基本性别情况和
调
查总体的性别比例差异,
但更主要的是为了对比男女性别间的阅读
差异以
及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具体原因。
根据基本常识,
人类的天然
性别只能是男或女。
因此,
这道有关被调查者性别问题的选项只有两
个,
A
、男,
B
、女。
< p>
4.
您所在的年级
A
、大一
、大二
C
、大三
D
、大四
设计这道问题主要是为了弄清
楚我校在校大学生阅读主体的分
布情况,
即阅读主力军到底是哪个年级的 学生。
以便后面进行不同年
级间有关
“阅读时间和阅读数 量”横向比较和分析。这道问题共设计
了
4
个选项, p>
这四个选项囊括了我校和平分校区在校学生年级的所有
情况,
但并没有考虑研究生这一潜在调查对象群体,
主要是因为和平
校区暂时没
有研究生。
5.
您以前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
A
、文科生
B
、理科生
设计这道问题的主要出发点
是,了解学科属性对调查对象阅读偏
好是否存在影响,如果存在影响,则这种影响的程度
与范围究竟是
怎么样的。同时,为以后提出相关改进措施做前提准备。根据日常
经验,该问题的选项只能设计为
2
个,一个为“文科生”
,另一个为
“理科生”
,再无其他备择选项可供参考。
< p>
删除的
2
道问题分别是“联系电话:
” p>
和
“所学专
业:
”
。
之所以要将这
2
道题目从问卷中剔除,
原因有
2
点。
其一,问题的重要性程度不是很高。这两道问题与调查内容和目的<
/p>
的整体相关性并不是很高,是属于那种可有可无的问题。有的话,
对整份问卷来说只是丰富了问卷关于调查对象个人基本信息的调查
内容;没有的话,对问
卷整体而言并没有多大的影响
,不会造成问
卷所需关键
信息的遗漏与缺失。其二,限于问卷题量的限制。如果
将这
2
< p>道题目加进问卷,会使得整份问卷题量显得过多,会引起被
调查对象的反感,最终造
成问卷信息的失真。同时,如果在问卷总
题量的前提制约下,一味的追求调查信息的全面
,将这
2
道问题保
留下来,势必会挤占到其他模块的题量
,造成其他模块题量过少,
各模块题量比例的严重失衡,调查信息的严重缺失,最终会影
响到
问卷的整体效果,进而会影响到整个调查的结果,造成调查的可行
< br>度严重降低。综合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的限制,权衡利弊,最终做
出了从问卷中删
除这
2
道问题的决定,只保留下必要的
5
道问题。
其次,是问卷主体部分第二个模块问题的具体设计过程。第二个模
块是关于“我校在校大学生对阅读的态度及重视程度”的调查。此
模块原本打算设置<
/p>
3
道问题,但最终仅设计了
2
道问题。保留下来 p>
的这
2
道问题,虽然问法不同,但是问题所涉及的主要内容是 相同
的,都关注的是我校在校大学生对阅读的重视态度。将这
2
道问题
分别设置在了问卷的前后两个部分,借此观察被调查者是否认真填
写问卷,成为排除无效问卷的依据之一。问题
的具体设计是:
3.
您认为在大学期间读书重要吗
A
、非常重要
B
、比较重要
C
、不太重要
D
、不重要
在问卷第三题的位置设计这道题是有其独特作用的。一方面,可以
引导调查对象逐渐进入对问卷主要问题的填写,
完成第一与第二模
块间
的自然过渡,使问卷的前后衔接比较紧密,
增强了问卷的整体
结构性。<
/p>
另一方面,
应运评比量表对被调查者对于阅读重要性的心
理
认知进行测定,以此来判别调查对象对阅读究竟持有何种态度,
体现出调查对象对阅读是
否给予足够的重视。
为调查提供重要的一
手数据,
方便接 下来进行有关
“我校在校大学生对阅读的态度及重
视程度”的数据分析工
作。在问题的具体选项方面,应运评比量表
将问题的
4
个 答案拟定为答案量表,
清晰全面的反映出被调查对象
的心理预期。
15.
您认为读书对您的帮助
A
、非常大
B
、一般
C
、不大
D
、没有
在问卷的后面部分设计这道与
前面问题毫不想干的问题,
主要的
目的是缓解调查对象的答题紧张感,<
/p>
使调查对象能够从前面高度紧张
的状态中暂时解脱出来,
得 到片刻的休息,
为接下来的问卷填写做准
备。
这道问题设计的出发点与问卷第三题完全一样,
因而,
在此就对问 题
的设计思路不再赘述,
具体可以参见第
3
题。
该问题只是换了一种问
法而已,
问题的实质性内容 并没有发生较大的改变,仍然针对“我校
在校大学生对阅读的态度及重视程度”
方面进行调查,
与前面的第三
题遥相呼应。如果,调查对象前后两
道问题的回答有明显的出入,则
可以基本推断出调查对象没有认真填写问卷,
卷,予以作废。
从原来模块的问题设计中删除的那道问题是:
你喜欢阅读吗?
A
、喜欢
B
、比较喜欢
C
、不太喜欢
D
、不喜欢
原本打算将这道问题设置为问卷的第
3
题,
也就是第二模块的第
一个问题。
但思前想后,总觉得某些方面不太合适 ,欠妥当。如果将
这道问题设置为问卷的第
3
题,
一眼看过去并没有什么不太合适的地
方。但经过对该问题
4 p>
个选项的仔细推敲与琢磨,
联系到第
4
题
(以
第
4
题为例)
,就发现了设计上存 在的严重问题。问题的前
3
个选项
并没有多大的问题,<
/p>
问题就出在了第
4
个选项上。
如果被调查者选择 p>
了选项“
D
、
不喜欢”
, p>
那么接下来的问卷调查将会很难进行下去。具
体而言,
问卷的 第
4
题是关于喜欢的阅读书籍种类选择。
如果要想得
到被调查者对该问题真实公正客观的回答
,前提条件是被调查者喜< /p>
欢或者是不太喜欢阅读。
假若被调查者不喜欢阅读,
要进行 第
4
题或
以后问题的选择将会是强人所难。
这是,
调查对象就有故意编造答案
的倾向,
要想获得准 确真实的回答将会变得很困难,
整份问卷也将失
去它应有的作用,
造成整个调查数据存在一定的偏差,
降低了调查的
信度。诸如此
类的矛盾还有很多,仅以第
4
题为例,举例加以说明。
所
以,将这道问题放进问卷之中就显得很不合适。
因此,
最终决定从
问卷中删除这道问题。
接下来,
是问卷主体部 分第三个模块问题的具体设计过程。
第三
个模块是
“关于 我校在校大学生阅读现状”
的调查,由于这个模块是
问卷主题中的主要内
容,因此,在此模块中设置的问题数量比较多。
此模块原本打算设置
16
道问题,但综合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最终
从原本设计的
16
道问题中选择了比较有代表性,
比较重要的
13
道问
题作为模块三的最终设计,将多余的
3
道问题删除 。保留下来的这
13
道问题分别从“阅读时间、阅读数量、阅读类型、阅 读途径、阅
读载体偏好、阅读环境、阅读方式和计划、阅读目的、购书花费”等
方面入手,
从不同的方面详细阐述了我校在校大学生阅读的现实情况
以及存在的问题,力求从多角度深入解析问题。具体的问题设计是:
4.
您平常比较喜欢读哪种类型的书
(
可多选
< p>)
A
、文学艺术类
B
、自然社科类
C
、娱乐休闲类
D
、应用技术类
E
专业技术类
F
、其他
在问卷第四题的位置上设计这
道问题,
主要目的是了解被调查者
平时喜欢阅读书籍的种类到底有哪些,
阅读书籍范围的大小。其次,
是为了进行不同性别和学科属性间关于阅读偏好差异的比较
,
找出其
中的关联性,
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具体原因。< /p>
还有就是为了完成第二
模块与第三模块间的自然转换,
起到 润滑剂的作用,
使模块间的衔接
较为紧凑自然,
避免导致 被调查者在回答问题时思维上产生较大幅度
的跳跃,
产生厌倦感,
使被调查者感到思维过渡上的自然,合理引导
调查对象进行接下来问题的回答。
针对这道问题,
总共设计了
6
个选
项,
问题的选项基本符合题目的要求。
前
5
个选项几乎涵括了日常同
学们经常阅读的书籍种类,
问题的第
6
个选项包括了除前
5
种书籍种
类
以外的其他一些书籍的种类。
5.
您平均每天的阅读时间是多少
A
、
1
小时以内
B
、
1-2
小时
C
、
2-3
小时
D
、
3
小时以上
设计这道问题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我校在校大学生平均每天
用于阅读的时间量
的具体状况,
以及在各个时间梯度上学生的比例分
布的情况,
由于阅读
时间的分布
是渐进性、
分段的,
所以针对该问题共设计了
4
个 具有
梯
度性的
选项。根据对网上资料的
了解,将每个梯度间的梯度间距设
置为
1
小时,
以便更好地反映出阅读的时间分布情况。
具体选项设计
参见问卷第
5
道问题。
6.
您获得阅读书籍的主要途径是
A
、自费购买
B
、借阅
C
、从互联网上下载
D
、其他
设计这道
问题的思路是想具体了解我校在校大学生从何处,
何种
途径获得阅读所需
书籍的。
以此来研究阅读书籍获取渠道究竟有哪些,
受学生欢迎的渠道主
要又是哪些,
以及在各种获取渠道间的人数比例
的具体分布情况。问题的
选项共有
4
个,既包括了传统的借阅、
购买
渠道,
又包括了时下比较流行的网络在线或下载渠道。
其他一些非主
< p>流、常见的获取渠道用“其他”
选项囊括进去,符合问卷选项设计的
穷尽性原则。
7.
您平均每学期课外书籍的阅读量是多少
A
、少于
1
B
、
1-3
本
C
、
3-5
本
D
、
5
本以上
< br>这道问题和前面的第
5
题很相似,
第五题是从阅读时间方面 入手
了解我校学生的阅读现状,
而这道题则是从阅读数量方面考察和反映
阅读现状的。问题选择的时间跨度是每学期,而非每月、每周,
原因 p>
是因为有些同学平时的阅读量太少,
如果时间跨度太短,
则会 造成调
查对象无法回答该问题的尴尬处境,
如果要求其强行回答,
则会导致
调查对象有刻意编造答案的倾向,
借此隐瞒其真实的阅 读数量。
以学
期作为时间跨度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以上问题的发生。
以
“平均”
作为该问题的限定性词语,
可 以较好地将不同学期具有数量差异的阅
-
-
-
-
-
-
-
-
-
上一篇:在校大学生阅读情况的统计调查方案
下一篇:大学生阅读行为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