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
年硕士研究生招生
微电子学院专业目录
西
安
电 p>
子
科
技
大
学
研
究
生
招
生
办
公
室
2015
年
7
月
微电子学院简介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学院
是我国半
导体与集成电路学科专业高层次、高素质、创
新型、复
合型人才的培养基地,也是我国微电
子领域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和工程攻关的重要
基地。
2015
年获批首批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
建设单位。
学院设有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该
基地是全国首批批准的
9
个国家集成电路人才
< br>培养基地之一,也是教育部、科技部资助的
5
个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 之一,
2007
年
在教育部组织的对
15
家基地中期评估中被评为优秀(全国共有
5
个基地被评为优秀)< /p>
。基
地的培养规模和培养质量得到国内外同行和相关企业的好评。
学院现设有
2
个博士学位授予学科、
< p>4个硕士学位授予学科
、
2
个专业学位硕士领域和
2
个本科专业。其中,
“微电子学 与固体电子学”为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国家
211
工程建设
重点学科、
985
优势学科平台建设重点学科和教育部
“长江学 者奖励计划”
设岗学科,
在
“电
子科学与
技术”一级学科点设有博士后流动站。
1.
师资力量
微电子学院现有教职工
84
人,其中教授
22
人,副教授
36
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
61
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
90.14
%。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中青年教师队伍实力在全国高校同类专业
中名列前茅。现有博士
生导师
21
人,硕士生导师
52
人。拥有双聘院士
1
人,
“何梁何利 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获得者
1
人,
“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获得者
1
人,
“国家有突 出贡献专家”
1
人,
国家
“百
千万人才工程”及“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
2
人,
“跨世纪 优秀人才计划”入选者
1
人,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
计划入选者
2
人,陕西省“三五人才”
3
人,陕西 省教学名师
1
人。拥有陕西省教学团队
1
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
1
个、校级创新团队
2
个。 目前在校生
2600
余人,其中本科生
1800
余人,博士和硕士研究生
800
余人。
郝跃教授荣膺中国科学院院士
杨银堂教授荣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西电首批)
2.
教学环境
学院建有“
宽带隙半导体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与器件”教育部
重点实验室、“信息感知技术”国家级
2011
协同创新中心核心电子器件分部 、陕西省高功
率半导体器件和固态照明
2011
协同创新 中心、陕西省集成电路与微纳器件
2011
协同创新
中心
、集成电路与系统集成陕西省重点实验室和陕西省大功率半导体照明工程研究中心,
为研
究生培养提供了一流的科研平台。
由教育部、
国家外国 专家局批准的
“宽禁带半导体与微纳电子学”
创新引智基地,
是< /p>
“十
二五”首批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基地汇聚了海外
11
位一流学术大师,为研究生国
际学术交流和联合培养提供了优越的
环境。
院士们来我院参观
国家重点实验室挂牌仪式
集
成电路实验教学中心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设有超净工艺实验室、
EDA
中 心、
创新实践实验室和专业基础实验室等。实验室场地总面积达
4400
平方米,仪器设备总价值
近亿元,为学院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
究提供了良好的设施和条件。
超净工艺实验室
EDA
中心
专业基础实验室
创新实践实验室
3.
科学研究
微电子学院是国家和国防科研的重要基地之一。学院的主要科研方向是集成电路设计、
宽禁带半导体技术、高性能片上系统技术、微纳电子器件与可靠性技术。目前承担有国家
重大专项、国家
973
计划、国家
863
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防预先研究等
科研项目
100< /p>
余项,人均科研经费到款额为全校第一。在
GaN
基材料及微波功率 器件、短
距离无线通信系统芯片设计、
SiC
高温半导体 材料与器件、
数模混合芯片设计等方面取得多
项标志性成果。高水平科研
工作的蓬勃开展为高质量人才的培养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
1
)郝跃院士科研团队
研究方向以宽禁带半导体与集成电路系统设计为主。该团队是国家首批国防科技创新
< br>团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优秀创新团队,开展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与器件、可靠性、
SoC< /p>
设计
方法学等领域科学研究,已成为国内外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和器件的科学
研究、人才培养、
学术交流、成果转化方面的重要基地。承担多项国家重大专项、
973
、自然科学基金、预先
研究等科研任务,国际交流合作关
系良好,在国内外有广泛且显著的学术影响力。
(
2
)杨银堂教授科研团队
< p>
研究方向包括集成电路与系统集成、新型半导体器件技术。该团队为陕西省重点科技
创新团队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优秀创新团队,由
6
名博士生导师、
7
名教授、
11
名副教授
等构成
,其中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1
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1
人、陕西省
青年科技新星
2
人、校级 教学名师
1
人。承担大量的国家重大专项、
973
、
863
、国家自然
科学基金、预先研究等科研任务,任
务饱满,经费充足,条件良好,与国内外学术界和工
业界联系密切。
(
3
)庄奕琪教授科研团队
< p>
研究方向包括射频集成电路与通信系统芯片设计、射频识别与物联网核心芯片设计、
)
短距离无线通信及嵌入式系统集成技术和微电子器件噪声与可靠性应用技术等。
该团队由
1
名博士生导师、
6
名 副教授和
6
名讲师构成该团队成员
13
人,
承担并完成
20
多项国家自然
科学基金、重大专
项、预研基金等项目。
(
4
)张玉明教授科研团队
< p>
研究方向以先进半导体器件与电路为主。该团队成员由博士生导师
4
人,教授
4
人、
副教授
3
人、讲师
2
人构成。主要从事
SiC
材料与器件、 高性能新型半导体器件、化合物
半导体超高速器件与集成电路等领域的研究。已在
SiC
外延材料和器件的科学研究、人才
培养、学术交流、成果
转化方面做出重要贡献,并在多个领域都具备了较高的研究水平和
科研实力,先后承担多
项国家重大专项、
973
、自然科学基金、预研项目等科研任务,国际
< p>交流活跃,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具有广泛的学术影响力。
(
5
)张鹤鸣教授科研团队
< p>
研究方向以高速半导体器件与集成电路为主。该团队主要成员有博士生导师
3
人,教
授
4
名、
副教授
2
名,
近期承担和完成
973
等国家项目< /p>
30
余项,
在超高速器件物理与模型、
超高
速集成电路仿真技术与应用、硅基应变材料与
CMOS
关键理论和技术等领域取得 了显著
进展和系统性的创新性成果,填补多项国内空白。发表与该领域相关的学术论文<
/p>
220
余篇,
其中
SCI
收 录
90
余篇,
EI
收录
120 p>
余篇,授权和受理国家发明专利
92
项。同时,在电力
电子与电力传动和凝聚态物理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取得了有价值的理论与应
用成果。
4.
就业方向
< p>微电子学院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达
100
%。
按照学生的就业愿望和志向,
就业
渠道主要集中在国外微电子、集成电
路著名企业在国内设立的设计、研发和制造公司,国
家部委所属微电子、集成电路研究院
、所、公司也是毕业生就业去向之一。毕业生就业地
大多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苏州
、无锡、南京和西安等城市。自
1959
年以来,为国家
培养微电子相关人才近万余名,产生了两名省级领导干部、数十名科研所领导和知名企业
家,以及数以千计的行业精英。
微电子与集成电路产业是当今社会、科技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正为人们的工作、学
习和生活带来更多轻松、便捷、愉悦。微电子学院真诚欢迎有志投身我国微电子和集成电
路事业的莘莘学子踊跃报考,实现价值、回报社会、共创辉煌。
学
科
专
业
简
介
类型
学术学位
专业代码
070205
080804
080903
0809Z2
085209
085212
专业名称
凝聚态物理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集成电路系统设计
集成电路工程
软件工程
联系人及电话
程老师
转
602
学院网站
/
专业学位
凝聚态物理(硕士)
学科代码:
070205
凝聚态物理是物理学
范畴的二级学科,是物理学最活跃、研究队伍最为庞大的科研领
域,是多门学科综合的具
有广泛应用的基础物理。
本学科是在我校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陆续设立的
半导体技术、固体物理、无线电物理、
电子材料、光学工程等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基础上发
展起来的,于
2005
年申请批准获得硕士
授予权。
p>
我校凝聚态物理具有自身的学科特色,并依托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强大支
撑,具有
良好的发展前景。与本学科交叉的学科有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光学、材料物
理与化学
等,以上学科在我校均有博士点和硕士点,其中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为全国重
点学科。
本学科涉及的本科专业有应用物理学、微电子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材料科
学与工程、
材料物理化学等。
本学科的主要研
究方向是宽禁带半导体与新型硅基半导体物理、半导体表面与界面物
理、纳米电子学和电
介质物理。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梯队结构合理,办学条件优越,拥
有良好的实验设施和
完备的仪器设备。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硕士)
学科代码:
080804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是应用现代电子技术,研究和实现电能变换与控制、电力传动及
其自动化等理论、技术、
应用的学科,具有微电子、电子信息、自动控制、计算机等多学
科交叉、高技术密集、应
用面广等特点,在国民经济和国防现代化建设中具有战略性地位
与作用。
我校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科依托学校电子信息和微电子等学科优势,凝练了研究方
p>
向,汇聚了一支学术水平高、知识结构合理、勇于创新且热心教学科研工作的师资队伍,
p>
在新型半导体电力电子器件、功率集成电路、功率信号处理、变频调速、电力电子通信、
p>
电磁兼容、电力传动及智能控制等领域承担并完成了国家大量科研项目,取得了一批有理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