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大学查询网 > 高校介绍 >

山西理工大学反思复旦大学投毒案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bjmy2z.cn/daxue
2020-11-24 19:24
tags:

山东大学实验-山东大学实验

2020年11月24日发(作者:颜师古)


反思复旦大学投毒案:文明以尊重生命为起点


“复旦学生投毒案”成一周微博热点



4

15

日以来一周左右的时 间里,

“复旦学生投毒案”成


为网络上非常热门的一个话题。

< p>


4

15

日当天,一条名为“复旦 大学研究生疑遭室友投毒入


院”的报道受到媒体及网友的广泛关注。

4< /p>

15

日起有关“复


旦学生投毒案”的报道 持续升温,

4

16

日起就在网络上形成


了较为明显的舆情热点。

在延续了一周左右的较高区间的舆论关

< br>注热潮之后,事件相关舆情热度正在逐步回落。


4

15

日以来“复旦学生投毒案”话题微博关注度

< p>
4

15

日,复旦大学官方微博通报称,

< p>“

4

1

日,我校一名


2010

级在读医科研究生出现身体不适。

4

11

日,上海警方在


该学生的寝室饮水机残留水中检测出某有毒化合物成 分,

4

12


日,基本认定同寝室某同学 存在嫌疑。

16

日下午,复旦大学将


其 新浪微博官方账号的校徽换成黑白色,

“怀着万分沉痛的心情”


发布通报 :

“研究生黄洋同学经抢救无效,于

4

16

15

23


在附属中山医院 去世。家长失去爱子,学校失去宝贵学生,我们


表示沉痛的哀悼!


当天此话题就引发众多媒体和网络上热烈讨论,相关微博超


4000

条,而复旦大学官方微博通报此事的微博也成为

15

日、


16

日热度极高的热点微博。其中

< p>16

日相关微博超过

14.7

万条。



4

16

日复 旦大学官方微博发布微博称,当日

15

23

分黄 洋


经抢救无效在医院逝世。


4

15

日黄洋遭室友投毒入院到

4

16

日黄洋逝世,众


多网友在微博上点起蜡烛来表达 对这位复旦研究生的同情与哀


悼。

@

央视新闻发起的“黄 洋,今晚我们一起送别你”的活动更


是引发

20

多万网友 转发,

7

万多网友评论。


4

< p>月

19

日下午,

“警民直通车—上海”发布微博称:上海警< /p>


方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向检察机关提请逮捕复旦大学“

4.1

”案犯


罪嫌疑人林某。


该微博称:

< p>4

11

日,市公安局文化保卫分局接复旦大学保

< p>
卫处报案:该校枫林校区

2010

级硕士研究生黄某自

4

1

日饮


用了寝室内饮水机中的水后 出现身体不适,

有中毒迹象,

正在医


院抢救。

< p>


上海警方接报后立即组成专案组开展侦查。经现场勘查和调


查走访,锁定黄某同寝室同学林某有重大作案嫌疑,当晚,依法


对林某实施刑事传唤。

4

12

日,林某被警方依法刑事拘留。


经警方初步查明,林某因生活琐事与黄某关系不和、心存不

满,经事先预谋,

3

31

日中午,将其做实 验后剩余并存放在


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带至寝室,

注入饮水机水槽。< /p>

4

1

日晨,


黄某饮用饮水 机中的水后出现中毒症状,后经医院救治无效于

4


16

日下午去世。


黄洋室友作案动机被网友热烈讨论


据媒体报道 称:在黄洋“疑遭室友投毒”的说法经上海警方


证实后,

引发众多网友对 此事件的关注。

新华社对外部官方微博


@

中国独家报道作 出补充:

“复旦大学研究生黄洋遭投毒后,

在开


始几天无 法判断毒素,治疗不起作用,直至第

9

天,其师兄收到


一 个陌生短信提醒注意一种化学药物,才让案情获得重大进展,


警方依此很快查到了犯罪嫌 疑人、

黄洋的寝室室友林某。

目前林


某已被刑拘。


黄洋在中毒住院期间,

受害人好友哭泣说:

“受害人是我好朋


友。周五去看他已经完全认不出来,全身很肿,管子里 呼出的都


是血泡。哭了好久,至今不敢相信,短短一周好好的人就没了。


更没想到竟然是被人下毒。

这是一起令人发指的犯罪。

下毒人是


好友的室友,放了

10

倍剂量的实验用药在饮水机里,导致好友< /p>


几天内迅速肝衰竭肺气肿继而脑死亡。太可怕了。


东方早报的记者了解到,

导致复旦研究生黄洋中毒的物质初

< br>步确定为

N-

二甲基亚硝胺。该物质毒性强,常用于医药及食品

< p>
分析研究,

可在实验动物中人为制造肝损伤的模型。

较小剂量的


长期暴露也可能增加肝癌风险。

普通医院并无库存,

一般由课 题


组购买。


黄洋逝世后,其父母明确同意警方 进行尸检,尸检结果将成


为重要的案件证据。

据接受调查笔录的黄洋同学 透露,

林沐已供


述了下毒的动机。但上海警方表示,由于案件仍处侦查阶 段,并


未对外披露林某作案动机等相关信息,

请公众切勿盲目揣测和传< /p>


播。


4

19

日之前的时间里,

尽管上海警方称复旦投毒案件仍


在调查之中,

作案动机并未对外披露。

热帖网友们仍然纷纷发挥


想象,扮演着现实版的“福尔摩斯”

,通过只言片语“饶有趣味”


地寻找着林沐投毒的作案动机。首先是“嫉妒说”

,网络围观者


纷纷推定就是“直升博士生”让黄洋招来室友杀身之祸。但复旦


大学回应二人专业不同医 院不同,

不存在竞争关系,

因此嫉妒的


说法并不成立。其 次广为流传的是“误杀说”

据复旦大学学生

< br>透露,

“听到导师说是误杀,寝室里住了

3

个人,林某投毒 要杀


的是另一个人,

结果黄洋误喝了水。

尽管官方未证实这一消息,


但有知情者以“第三人不常在宿舍住”否认这一说法。再次 还有


诸如“实验说”

“情感纠葛说”

“玩笑说”多属于无稽之谈。但


仍有不少媒体引用网友对此事的种种猜测 ,

并将之加以清晰的黑


字粗体大标题,以吸引网友们的注意力。


媒体报道还需坚守职业道德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陈承认为:

“投毒案,我很排斥对于所


谓动 机的调查。

这部分的职责在警方,

媒体一没能力二没权力去


调查动机,

破案是个需要确实证据的过程,

除非媒体占有与警方


一样多的书证、

物证和科技侦查手段,

不然任何关于动机的描述


或暗示都是无效的。

一般人传播也就算了,

这点上媒体其实应该< /p>


能做更认真的核实。


复旦投毒 案发生后,

林沐的姐姐曾发短信对媒体说,

“弟弟善


良, 不可能害人。希望媒体据实报道,凭良心办事。

”黄洋的父


亲也曾经说,

“在没有证据之前不能冤枉好人”

再加上对那个帮


助诊断黄洋病因的“神秘短信”

,网友“连鹏”不禁评论说:

“感


觉案情蹊跷。希望警方查清楚,可别在舆论压力之下,冤枉了好


人。 另外,应该做无罪推定,尤其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也


希望媒体不要大肆公开个人隐 私,

要保持客观和公正。

网友

“雅


典娜二叔”也如此说道:

“我们见识了网络的力量,每个人的参


与和围观致使整个事件无限波及,

于是我们都成为浪潮中的乌合


之众, 而事件的发展最终也无法控制地坏下去。过分揣测“复旦


投毒案”是集体无意识的表现。


据媒体报道,

复旦投毒案未了,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


也上演令人震惊的大学生“同室操戈”血案。而在

4

17

日南


昌航空大学 。而如同济大学中文系教授张生评论说,

“对于此次


案件,

请不要过分夸大和炒作。

对于出现在大学里的这类不幸案


件,一方面我 们要反思,但作为旁观者,大家也要多一份悲悯,


让逝者安息。

”英国《 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徐达内也在回


顾此事件发展以来的媒体报道轨迹之后指出:< /p>

“媒体应当恪守中


立客观的准则,拒绝过度的推测、引申,我愿与同行共勉 。


折射校园生命教育教育缺位


复旦投毒案发后,黄洋的系主任发出“本是同根生,相煎何


太急?” 的哀恸。兄弟之间本应该相亲相爱,而“同室操戈”却


显现出人性的残忍。网友“逸小涵

lu

”评价说:

“一位上过大学


的高素质 的人,怎么会对自己的室友下的了手?”网友“花与


Lidiya

”评价 说:

“真是痛心了。历史重演,道德沦丧到没有底


线,对自己的室友投毒 ,下如此恨手,不应该是一个高知识分子


做出来的事情”

。新华社在其官 方微博“新华视点”发表微评:


“生命是最可宝贵的,

任何理由在生命面 前都显得苍白无力。


存和竞争的压力再大,人也应有底线。有外在知识 无内在约束,


教育应反思。


案件发生后,

有人马上联想到上世纪

90

年代发生在清华大学


的铊中毒案。人民日报在其官方微博上发表评论:

“复旦大学投


毒案受害人黄洋离开了祈福。令人恐怖的不是有毒物质而是人


心。从

1995

年清华大学、

1997

年北京大学两起铊盐投毒案 ,到


2004

年马加爵案、扬州大学秋水仙碱投毒案,再到

2007

年中国


矿业大学铊盐投毒案。

那一颗颗漠视生 命的心,

一颗颗扭曲的心


灵,震惊社会。

”上海政法学院 教授姚建龙评论说:

“从披露的案


情看,

投毒的水桶至少 是寝室同学的公共饮水源,

受害对象明显


具有不确定性。

从这一点至少可以看出,

他对他人的生命是何等


的漠视,折射出生命教育 在年轻学生群体中的严重缺位。


4

18

日,

著名教育学者、

21

世纪 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


“复旦投毒案:

知识与德性的 错位”

为题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


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他指出:

“目前整个校园,学生发生冲突


以后往往喜欢用武力和暴力解决问题,

反映出学生的生命教育的

大学生的保险-大学生的保险


南开大学经济学-南开大学经济学


淄博理工大学-淄博理工大学


大学生活是-大学生活是


成都的大学有哪些-成都的大学有哪些


山东大学学生-山东大学学生


大学应该做什么-大学应该做什么


内蒙古大学官网-内蒙古大学官网



本文更新与2020-11-24 19:24,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jmy2z.cn/daxue/2495.html

反思复旦大学投毒案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