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新型电子器件与应用研究所论文
一、前言
建立高等院校教 学质量管理体系是保障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
革的有力保障,
组成这一体 系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
价。一般地,这个评价主要由学校教务处组织的
听课评价、学院相关
领导与同行所做的听课评价以及上课学生对教师做出的评价等组成。
这三部分对整个评价结果所占权重各不相同,
其中,
最重 要也是最有
效的就是学生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
(
简称“ 学评教”
)
。
的教学质量进行量化,
为教学管理部门提供了直观数据以进行高低排
名,
推广排 名较高教师的先进教学经验,
对排名较低的教师进行重点
帮扶,从而促进
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
;
另一方面可为教师的教学
质量
提供反馈信息,
帮助教师发现自身在教学中的优缺点以提高教学
效果
p>
;
更为重要的是,“学评教”有利于突显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
体地位,增强教师的教学服务意识,调整高校的办学宗旨和导向。实
施
“学评教”
使学生作为教育消费群体来说拥有了教学服务的质量维
权渠道
,
使教师和学校能够放低姿态倾听学生们的心声,
了解他们的
教学需求和愿望,
便于教师因材施教、
因需施教,
不断优化教 学过程,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改进和改革教学教育方法和手段,
以改变传统的
“填鸭式”讲授方式。因此,
“学评教”制度在实际 教学管理体系中
对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意义非常重大。
作为“学评教”体系中的评估者,学生是该体系的主要参与人
和直接受益人,
他们应该非常重视和珍惜这种评教机会,
也应该很熟
悉该体系存在的意义,以及
“学评教”的结果在学校中的哪些 方面起
作用,并且是如何起作用的。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实际“学评教”
的效果也远离当初设计者的初衷,也就是说当前“学评教”体系并未
发挥其应
有的作用,有的甚至是流于形式。究其原因何在,作者在我
国某高校进行了这些方面的调
查,
一共发出问卷
300
份,
收回有效问
卷
288
份,问卷对象均是于该高校的大二和大三本科生
(
选择大二和
大三生是因为大一新生对此经验不足,
而大四毕业生对改进
“学评教”
体系的关心程度不够
)
。通过、分析这些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初步判
断目前“学评教”
存在的问题,并为将来有效改进该体系提供理论和
实践根据。
二、对“学评教”体系认识方面的问题
关于“对‘学评教’系统的认识”调查结果显示,只有
38.19%
的学生认为它是评价老师的重要指标
;
< p>而超过一半的人认为学校不重
视,作用很小或者不起作用,根本就是形式主义
;
剩下近一成的人则
根本不了解其有什么用途
(
图
1a)
。这说明从学校层面来讲,对学生
在这方面的宣传没有做到位。
通过了解知道,
大多数这样的宣讲都是
< p>设置在新生开学初进行的,对于这些没有进行过“学评教”体验的学
生来讲
,几乎不会留下什么深刻印象。所以,建议学校对学生的有关
宣传不应该只停留在一次,
而应该是每学期都要进行,
至少达到每学
年进行一次。<
/p>
在“‘学评教’与自己是否有关系”的调查 中发现,有四分之
三的学生没感觉到或认为根本与己无关
(
图
1b)
。说明我们的评价体
系在设置上存在单向性的
问题,
即要求学生只管评价,
评价结束后似
乎与学生就没
有关系了。
学生的评价结果也没对学生进行反馈,
教师
在
其评价的基础上做过哪些改进学生也无从知道,
因而让学生的参与
感大大
减弱。而对
“是否想知道被评价老师的最终评价结果”的调查
显示,
p>
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表达了想知道的意愿,
而其余的人不想知
道或无所谓。
一方面说明学生还没有习惯自己的主体意识,
另一方面
也反映了学校在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渠道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所
< br>以,学校管理部门除了让学生参与“学评教”的评价工作外,还要把
参与的结果和
效果及时反馈给学生,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有被服
务的体验,才能充
分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和责任心。
图
1
关于对“学评教”体系的认识的调查结果:
(a)
对“学评
教”系统的认识
;(b)
“学评教”与自己是否有关系
;(c)
“学评教”对
任课
教师
*
。
到
1/ 4
的比例,
而且与评职称、
评优等直接挂钩,
其重 要性不言而喻,
但对于学生们能够了解这些的只有不到
23%
< p>,其余的要么认为“学评
教”结果对老师影响不大或无影响,要么不清楚
见图
1c)
,这样的
现实必然容易
导致学生们在评分时的过分随意和不负责任,
不仅令评
价结果缺乏公平性
和参考性,
也让
“学评教”
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因而,
学校一方面在加强宣传力度的同时,
还要将某些老师由于某门< /p>
-
-
-
-
-
-
-
-
-
上一篇:国内药企排名
下一篇:在哪个城市上学最幸福?幸福指数最高的前十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