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政党、代议制被认为是民主制的核心,而公平、诚实、定期的选举,是民 主制质量
的决定性因素。
然而从泰国近
70
年所举行的
19
次大选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西方的民主理< /p>
念和制度在这块土地上的实践,
与鼓吹者所许之愿和民众的期盼相去甚远。
在选举这个最广
泛的民主动员过程中,
选民未见预期的利 益,
反而目睹了光天化日之下的一幕幕贿选、
争斗
甚至是
暴力的阴暗面,
其民主制的质量可想而知。
这种选举滋生并培育了与民主对立的负 面
意识,成为威权政治生存和发展的沃土。因此,泰国的民主化将是一个长期的进程。<
/p>
关键词:泰国
选举
民主化
体现民主政治及实施民主政治机制的确立,
绝不意味着民主已经 实现。
代议制是民主政
治的核心制度,而选举则是能否体现代议制初衷的
关键。
亨廷顿总结了学者们对选举 问题的倾向性意见: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主流的方法
几乎完全根据选举来界定民主。”[1]例如,约瑟夫(
Joseph
)认为, 一个现代民主国家,
如果它的多数最有影响的决策者是经过公平、
诚实、
定期的选举产生的,
而在选举中候选人
可以自由竞选,并
且每个公民都有投票权,这个国家即可视为具备了民主政体。
[2]
但是,
从东亚国家、拉美乃至欧美已经冠以“民主化国家”的历史进程来看,问题并不那幺简单。
p>
就议会而言,
且不论议员中有多少议员来自民选,
多少来自任 命,
即使是全部议员由选举产
生,
也不可能因此得出一个 “民主”或是“非民主”的简单结论。
“民主制质量”问题,
即
< br>能否实行真正体现公平、
诚实,
体现民意的选举,
能否在民 主机制的操作过程中真正体现民
主制度的内涵,其重要性不亚于选举制度的确立。
从
1933
年颁宪后举行的第一次选举至今,
泰国一共举行了
21
次大选< /p>
(包括
2
次补选)
。
①
选民参选率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以全国平均比例计算为
46 5%.
投票比例最高的一次为
63
56%
1988
年
7
月
24
日)
,最低则仅为
26 54%
(
19 48
年
1
月
28
日)
。如以地区计算,差距则非常
明显。最高的可达
93%
(
1957
年
2
月
26
< p>日,北标府),而最低则仅仅为
12 02%
(
< p>1949年
6
月
5
日
,乌隆他尼府,此次为部分地区补选,全国大选的最低比例为
13 40%
,< /p>
1946
年
1
月
6
日 ,
素攀武里府)
。
详见下表:
泰国
1933-1996
年大选投票情况统计
次
序
1
选举时间
1933
—
11
—
15
1937
—
11
—
07
1938
—
11
—
12
1946
—
01
—
06
议
员
人数
78
合法选举
人数
4,278,23
1
6,123,23
9
6,310,13
2
6,431,82
7
投
票
人
数
1,773,
532
2,462,
535
2,200,
332
2,091,
788
%
最
高
地区
40.45
%
碧
武
里
那
空
那育
那
空
那育
武
里
南
最
低
地
区
78.82
%
次序
夜丰颂
17.71
2
91
40.22
80.50
夜丰颂
22.24
3
91
35.03
67.36
董里
16.28
4
96
32.52
54.85
素攀
13.40
补
1946
—
08
—
05
1948
—
01
—
p>
28
1949
—
06
—
05
1952
—
02
—
26
1957
—
02 p>
—
26
1957
—
12
—
15
1969
—
02
—
10
1975
—
01
—
26
976
—
04
—
04
1979
—
04
—
22
1983
—
04
—
18
1986
—
07
—
27
1988
—
07
—
24
1992
—
03
—
22
1992
—
09
—
p>
13
1995
—
07
—
02
1996
—
11
—
17
82
5,819,66
2
7,076,89
1
3,518,27
6
7,602,59
1
7,859,03
9
9,911,11
8
14,820,1
80
18,343,4
86
20,623,4
30
20,927,9
65
24,224,4
70
26,160,1
10
26,658,6
38
32,436,1
70
31,855,1
56
37,817,9
83
38,564,5
93
2,026,
823
2,007,
464
870,20
8
2,961,
291
5,668,
566
4,370,
589
7,285,
832
9,473,
320
9,072,
629
9,328,
415
12,295
,339
16,079
,949
16,944
,931
19,216
,670
19,760
,377
23,462
,746
24,070
,750
34.92
沙
功
那空
拉廊
沙
功
那空
北标
57.49
陶公
16.62
5
99
26.54
58.69
北榄
15.68
补
21
24.72
45.12
乌隆
12.02
6
123
38.76
77.78
大城
23.30
7
260
57.40
北标
93.00
碧武里
42.46
8
160
40.10
拉廊
73.00
乌隆
29.92
9
219
49.16
拉廊
73.95
大城
34.66
10
269
47.00
普吉
那
空
帕侬
益
梭
通
益
梭
通
猜
也
蓬
益
梭
通
莫
拉
限
莫
拉
限
莫
拉
限
沙缴
67.87
碧差汶
32.18
11
279
43.99
63.53
碧差汶
26.64
12
301
44.57
77.11
曼谷
19.45
13
324
50.76
79.62
曼谷
32.57
14
347
61.43
85.15
曼谷
38.13
15
357
63.56
90.42
夜功
35.92
16
360
59.24
87.11
曼谷
42.57
17
360
62.02
90.41
曼谷
47.39
18
391
62.04
83.80
曼谷
49.82
19
393
62.42
87.71
曼谷
48.97
资料来源:
(泰)朝瓦纳·德莱玛:
《泰国
66< /p>
年民主基本资料》
P
印务社,
1998
,
12
,第
122
页。
按照通常的理论及实践,
在经济发达 、
教育程度较高的地区,
选民的参与意识也应当比
较高。
曼谷是泰国惟一的一个大都市,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人口占全国的近十分之
一,
第二大城市清迈无论从哪个方面都与之相去甚远,其它府、市的差距就更大了。然而曼
谷
的投票比例竟有
7
次处于最低水平,其中
1979
年
4
月的投票率仅为
19 45%.
尤其是最近 的
4
次大选
(
1992
年 两次,
1995
年及
1996
年各
1
次)
,
全国平均比例连续处于较高水平(与过去的
比例相比较)
,有
3
次在
62%
以上,而曼谷反而连续
4
次最低,均在
50%
< p>以下,这个令人费解的
现象也引起了泰国学者的关注。
朱拉隆功大学政治学院院长素吉教授和宝萨教授指出 ,
外府投票比例较高的原因并不是
农民更关心选举,
而是 较容易动员。
说服或雇佣他们前去投票,
比说服或雇佣曼谷人更加容
易。“农村的投票率比曼谷高的原因,是农民比曼谷人缺少自主性”。
[3]
与很多威权政治国家相同,
选举是当 代威权政权取得合法性的必要途径,
因此,
选举这
个最民
主的形式总是伴随着操纵、金钱、
暴力等行为。从一定程度上说,上述投票情况的统
计反映了泰国大选中的真实情况。
p>
选举中最常见的是设法操纵控制选民,
一般是通过控制村长、
地方势力 人物等“票头”
或是在地方有影响的寺庙住持。
粟才博士这样描述地方势 力操纵选举的状况:
“竞选时要分
区负责,要找到那些有影响的村长、区
长、住持。其中住持最重要,学校的老师也很重要。
要能跟住持及僧人拉上关系最有把握
。
比如住持可以召集寺庙管理委员会开会,
他只要说某
某
要来帮助翻修寺庙的屋顶,为了寺庙的事,
拜托各位了。如此这般,
委员们便会分 头为其
拉选票。”[4]操纵选举中恐吓、强制甚至流血的命案时有发生。“一个校级警
官为某大党
拉票,
他就在投票现场监控,看谁投哪个人的票。
< p>他要直接查看投票人的选票,有个选民没
有投他支持的那个党,
是个 妇女,
她正从画票的隔间往投票箱走,
警官走过去把选票抢过来,
随即撕碎扔掉,选举委员都看见了,但没人敢上前阻拦。”[4]
不管是哪一级选举,
贿选是最普遍的 痼疾。
粟才博士在
90
年代初对民众参与选举的情况
作了一个详尽的调查。为了使调查具有科学、客观性,他首先按照司克斯和高菲
(
ScaseandGoffee
)
提出的参与者的分类方法,
将被调查者分为
4
种类型:
1.
自 谋职业者
(
self
employed
)
;
2.
小雇主(
smallemployers
)
;
3.
业主(
owner co ntrollers
)
;
4.
实业
家(
owner
d irectors
)
。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实施了他的田野调查研究。在他的 地
区选举调查中列举了地区选举中贿选的一些例子:
“现在的选举, p>
买选票成了传染病,
连选
村长都和选议员一样。
”“虽不能说只要花钱就能取胜,
但是看来要参选不花钱是不可能获
选
。”“竞选时能力和金钱缺一不可,但要是没有金钱支持,那就根本不可能当选。”[4]
1992
年以后,
选 举已经是产生政府的必由之路,
但却未见有接近“公正和诚实”的迹象。
相反,“贿选”这一大顽症,不论是金钱的数量还是贿选的范围,都呈现出增长的趋势。
综合泰国学者有关的研究及笔者对此问题的思考,“ 贿选”的蔓延主要有以下几点原
因:
(
1
)民众的参与和行使民主权力的意识淡薄。 这是因为,“政府在这方面没有认真做
过什幺深入持久的工作。
人们觉得 ,
参与的全部意义就是去投一张票。
而政府只是鼓励人们
去投票,其它则全然不提。选民大多数认为民主只有一件事,
就是选举议员,选完就算尽了
义务”。
[5]
既然如此,选谁不选谁并无区别,行贿买选票者 自然占了上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