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审级制度研究
程荣斌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教授
邓云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上传时间
:2007-4-29
关键词
:
刑事诉讼制度
/
审级制度
/
两审终审改革
内容提要
:
审级制度是刑事诉讼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长期实行的两审终审制存在
着许多其本身无法克服的弊端。
从消除这些弊端、
平衡公平与效率、
增强法院裁判信服度等
角度考虑,
应当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借鉴外国的立法和实践经验,区分不同案件,分别 实
行两审终审和三审终审的二元化审级制度,
并科学地解决上下级法院关 系、
上诉审的审查范
围、审理方式等问题。
一般认为, p>
审级制度是指法律规定的审判机关在组织体系上设置的等级,
当事人可以上
< p>诉几次或者检察机关可以抗诉几次,
一个案件经过多少级法院审判后,
判决、
裁定即发生法
律效力的一种诉讼法律制度。
其基 本内容一是法院的设置问题
(主要是上下级法院的纵向设
置)
事人的上诉权)
问题以及与此紧密相关的案件可经历的审级次数问题;
三是上诉 审法院的审
理范围与审理方式问题。
其中,
第二项内容是 审级制度的核心内容,
因为任何一级的上诉审
程序的启动都依赖于当事人
上诉权的合法行使,
案件经过几级法院审理,
判决或裁定才能确
< br>定,也取决于法律允许当事人上诉的次数,所以,
怎样对待当事人的上诉权、如何赋予和保
障当事人的上诉权不能不成为一国在设计审级制度和法院实际审判过程中应当首先考虑和
始终关注的问题。
第一项和第三项内容特别是第三项内容对于第二项内容 的实现程度和状况
能产生十分重大的影响,上诉审的范围与方式的设定是否科学不仅关系
到法院审判效率问
题,
而且直接关系到当事人的上诉能否实效化,
从而从根本上关系到审级制度能否得到切实
贯彻的问题。
科学的审级制度可以使诉讼案件经 过不同级别的审判机关审理,有利于查明案件真实,
纠正下级法院判决、
裁定中可能发生的错误,
保证正确适用法律。
同时,可以满足当事人的
< p>合理要求,缓解或化解其不满情绪,提高判决、裁定的信服度,是诉讼程序民主化的体现。
[1]
不仅如此,科学的审级制度还蕴含和体现着程序公正的诉讼价值理念,反映 了一国对当
事人特别是遭受不利裁判的当事人诉讼主体地位的尊重。
正因 为如此,
所以,
各国在设计和
选择审级制度时都持慎重、
严谨的态度,
而研究这一制度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也是不言自
< br>明的。
然而,长期以来,审级制度的问题并未得到我国诉讼法学界足够的重视,学界关注的
焦点多集中于一些具体的技术性问题。
事实上,
正如有的 学者指出的,
具体技术性问题的研
究
“应在一些基本的理 论问题得到清理、
基本的司法制度得到合理构建之后,
才有较大的研
究价值。
”
[2]
本文就旨在从刑事诉讼制度角度,通 过对国外审级制度的宏观考察和对我国审
级制度的审视,就我国现行审级制度作一番对策
性思考。
一、国外审级制度概述
法院审级可分为单一审级制与多重审级制。
单一审级制实行一审 终审,
不允许上诉,
它
可以及时终结审判程序,
但不利于保证审判质量,
特别是使被告人受损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及
时、有效的救济。因此,现代各国都不采用单一审级制而普遍实行多重审级制,在法院级别
1
上一般设置为上下三级或四级法院,
当 事人不服下级法院作出的尚未确定的判决、
裁定,
可
以提
起上诉。
多重审级制因当事人可行使上诉权次数的不同又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审终审制与
< p>三审终审制两类情况。
在实行两审终审制的国家,
当事人不服第一审 法院的判决,
只有一次
上诉机会,
案件经上诉审法院审判 后即告终结。
例如,
俄罗斯除联邦最高法院的刑事判决不
得依上诉程序提起上诉和抗诉外,对于法院的刑事判决,检察长有权依上诉程序提出抗诉,
受审人及其辩护人、
法定代理人、被害人及其代理人都有权提出上诉,
民事原告 人、民事被
告人及其代理人可就刑事判决中有关民事诉讼的部分提起上诉。
[3]
上诉审法院的裁决是最
终裁决。
[3]
刑事诉讼法典规定,在提出的上诉、抗诉没有被撤销的情况下,刑事判决经上
级法
院审理后即发生法律效力。
[3]
实行三审终审制国家,当事人享有两次上诉的机会,因而上诉审分为第二审和第三审,
< p>前者是当事人不服第一审法院的判决而提出上诉后,
由上一级法院进行审判,
后者则是当事
人不服第二审法院的判决再向上一级法院提出上诉并由该法院进行
的审理。
日本、
英国、
法
国、德国、奥地
利等基本上采用三审终审制。以日本为例,当事人不服地方法院、家庭法院
或简易法院所
作的第一审判决,
可以向高等法院提出上诉,
由高等法院进行审理
(称为控诉
审)
;不服高等法院的判决,当事人还可以上诉到最高法院。 又如,在英国,被告人不服治
安法院的第一审判决,
可以向刑事法院提出 上诉,
对刑事法院的判决仍然不服,
既可以直接
上诉至上
诉法院,也可以要求以报核的方式上诉到高等法院;对于刑事法院的第一审判决,
被告人
首先可上诉到上诉法院,
仍不服上诉法院的第二审判决,
则可上诉到上议院, p>
从而进
入第三审。此外,如果被告人是以要求“报核”的方式,就治安法院的
第一审判决上诉到高
等法院的,如果不服高等法院的第二审判决,也可再向上议院提出上
诉。
除上述两类 情况外,
在审级制度上还有一种特殊情形,
即兼采两审终审制与三审终审制, p>
但以两审终审为原则,
三审终审为例外或补充。
最为典型的是 美国和南斯拉夫。
美国法院实
行双轨制,
联邦法院系统和 州法院系统原则上实行两审终审制,
当事人可以上诉一次,
上诉
< br>审法院限于审查第一审判决适用法律有无错误。
二次上诉是例外,
只有少数 涉及联邦法律问
题的案件,经过严格的批准手续以后,才能经二次上诉,提交联邦最高法
院审理。
[4]
以联
邦法院系统为例,
被 告人不服联邦地区法院的判决,
有权向联邦上诉法院提出上诉,
一般情
< p>况下,
上诉法院的判决就是终审判决,
只有极少数案件经过严格的审 查手续后,
才可以再提
交联邦最高法院审判。南斯拉夫也是兼采上述两种
审级制度,两审终审制具有广泛适用性,
三审终审制的适用范围则有严格而具体的限制。
只有下列案件,
才允许被告人提起二次上诉,
从而使案件
进入第三审程序:
判处死刑或二十年徒刑的案件;
二审判决采用了不同于一审判< /p>
决所认定事实的新事实;二审法院将一审法院的无罪判决改判为有罪判决的案件。
通过考察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审级制度,不难得出以下几个规律性的结论:
1
、采用何种形式 的审级制度,与一国的法系归属并无必然联系。属于同一法系的不同
国家可能采用不同的
审级制度,
如英、
美两国;
属于不同法系的国家也可能采用相同或 基本
相同的审级制度,
如德国、
法国与英国均实行三审终 审制。
一国如何设计和选择审级制度取
决于该国的诉讼传统、
其中,
平衡诉讼效率
与诉讼公正
(包括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
的关系是任何一个国家设 置审级制度都不可不考虑
的基本因素。
美国实行对抗制诉讼,
< p>强调对当事人特别是被告人权利的保障,接受法院迅速
2
的审判既是被告人的一项诉讼权利,又是一项宪法权利。美
国法院诉讼周期长,效率不高,
如果普遍实行三审终审制,
显然将对被告 人上诉权利和程序公正的价值理念构成威胁。
与之
不同的是,采用职权主
义诉讼的法国、德国等国家强调诉讼效率和对案件实质真实的追求,
在重视惩治犯罪的同
时,
也并不忽视对被告人权益的保护,
实行三审终审制,
则既可以 保障
法律统一实施,纠正第一、二审判决的错误,又能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
2
、设置审 级制度可以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同一个国家可以根据本国的
实际情况,<
/p>
以采用一种审级制度为主,
同时兼采其他类型的审级制度,
明确界定 不同审级制
度的适用范围或者适用条件。美国、南斯拉夫就是较好的范例。
3
、无论是实 行两审终审制的国家还是实行三审终审制的国家,启动第二审程序的实质
原因即上诉理由
一般没有过于严格的限制。
在一些国家,
上诉人只要在上诉书中表明不服原
判决即可,至于是否写明上诉理由,则一般不作为是否准许上诉和是否进行第二审的条件。
p>
未写明上诉理由的,
视为对原审判决全部内容不服。
例如,< /p>
德国刑事诉讼法典第三百一十八
条规定:
“对上告可以限制 在一定的上告事项上。没有予以限制或者根本没有说明上告理由
的时候,视为原判决全部
内容被要求撤销、变更。
”但也有的国家(如日本、南斯拉夫)明
确界定
了上诉理由的范围并要求上诉人以这些理由提出上诉。
在日本,
上诉不具有法定理 由
或不具有与法定理由相关的事项,
上诉将不被受理。
在 南斯拉夫,
为被告人利益的上诉如不
具备法定的上诉理由,二审法院仅就
原审诉讼程序和适用刑法是否正确进行审查。
实行三审终审制的国家对于当事人的第二次上诉从而对于第三审程序的开启,< /p>
一般实行
必要的限制。
限制的方式包括以下几种:
一是法律要求说明上诉理由或法律明确限定上诉的
理由,
凡是没有 说明上诉理由或者不符合法定理由的二次上诉,将不被受理。例如,德国刑
事诉讼法典第
三百四十四条要求“
(一)上诉人应当说明他在何范围内对原判决不服,在何
范围内申请撤销、变更原判决(上诉申请)
,并要说明申请理由。
(二)说明 理由时,必须表
明是因为违反程序方面的法律规范情况,
还是因为违反其 他方面的法律规范情况而对原判决
声明不服。
在第一种情况中,
必须提出表明瑕疵的事实。
”
根据该法第三百四十六条的规定,
< p>上诉如果不符合第三百四十五条的要求(包括提出上诉理由)
,上诉将被作出原判决 的法院
裁定驳回。
日本刑事诉讼法典将不服第二审判决的上诉理由规定为 :
违反宪法或者对宪法的
解释有错误;
作出与最高法院的 判例相反的判断;
在没有最高法院的判例时,
作出与大审院
或作为上告法院的高等法院的判例或刑事诉讼法施行后作为控诉法院的高等法院的判例相
反判断的。
[5]
上告法院认为上告明显无理由时,可不经辩论而直接作出上告 不受理的判决。
[5]
二是法律明确限定第三审适用的案件范围,上述南 斯拉夫的立法例即属于此种情形。相
对于前一种形式的限制,
这种限制虽 然可能较大幅度地减少进入第三审程序的案件流量,
但
具有更强的可操作
性。
三是二次上诉必须履行严格的审批手续方被许可。
在英国,
不 服上诉
法院的判决,
被告人虽然可以再上诉到上议院,
但 必须经上诉法院证明上诉内容涉及有普遍
重大意义的法律问题并且必须经上诉法院或上议
院批准。
[6]
而在美国,
“联邦最高法院可以
< br>以并非‘实质性的联邦问题’
,或缺乏‘特别和重要的理由’为根据,拒绝受理上诉案件和
调卷复审,
”
[7]
实际上是向联邦最高 法院的上诉必须经过其审查和同意后才有效。
4
、就审理范围而言,基本上有三种类型。一是上诉审不受上诉 理由和范围的限制,对
原审判决在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上进行全面审查。
俄罗斯刑事诉讼法典第三百三十二条就规
3
定上诉审法院“不受上诉或抗诉理由的拘束”
,应当根据案卷中现有的和补充提出的材料 ,
检查刑事判决是否合法和有无根据”
。
在实行两审终审 制的国家,
上诉审法院进行全面审查,
有可能发现和纠正一审判决在认定
事实或适用法律方面的错误。
然而,
遭受错误的不利判决
的当事人毕竟只有一次获得普通程序救济的机会,
如果当事人欠缺发动再审这样的特殊救济
程序的能力,
那么,
原一审判决或二审判决中可能存在的错误仍 难得到及时纠正。
二是在三
审终审制的国家,上诉审一般以上诉理由为限
。例如,关于第二审、第三审的范围,德国刑
事诉讼法典第三百二十七条、
第三百五十二条分别规定
“上告法院只是根据所提出的上诉申
请进行审
查,如果上诉是依据程序上的错误时,只审查提出上诉申请时所说明的事实”
。不
过,
该法并不要求初次上诉必须说明理由,
根据第三百一十八条的要求,
上告理由未予说明
时,原判全部内容视为被要求撤销、
变 更,因而,上告法院此时审查范围就是原判决的全部
内容。
三是上诉审法 院原则上根据上诉理由进行审查,
但在遇有法定情形时,
也可以依职权
< p>调查、
审理其他相关事项。
日本刑事诉讼法第三百九十二条关于控诉 法院的审查范围、
第四
百一十一条关于上告法院的审查范围都有类似规定
。
第四百四十一条规定,
即使不具有第四
百零五条规定的
上告理由,
但如果有下列事由,
上告法院认为如果不撤销原判决显然违反正
义时,
也可以判决撤销原判决:
有足以影响判决的违反法令的事 项的;
量刑甚为不当的;有
错误认定足以影响判决的重大事实的;
具有相当于可以提出再审请求的事由的;
判决后刑罚
已经废止或
变更,或者已经大赦的。
此外,
在三审终审制中,
第二审法院与第三审法院审查内容的性质有所不 同。
第二审法
院一般限于
“事实审”
。第 三审法院则主要进行
“法律审”
,即审查判决在实体方面和程序方
面是否违反了法律,
而不再就案件事实进行调查,
其主要目的在于维护法 律的统一实施,
一
些国家的第三审还明显地带有保护被告人免受不当判决
之趋向。
这种做法明确区分了二、
三
审法院的审判职责,
确定了各自的审查重点,有利于防止两个审级的法院职责交叉或混淆,
防止不必要的重复
审理,同时,也标识了当事人的前后两次上诉的范围和目标指向。但是,
不问具体案件,
绝对采用这种界分制,
又确实因截然分割事实问题与法律问题的内在联系而
最终仍可能影响审判质量,
不利于维护被告人的合法权益或可能妨碍法律的统一 施行。
因此,
一些国家采取了较灵活的做法。
例如, p>
在日本,
二审法院对诉讼程序违法或适用法令错误而
影响判决
、
违反公开审判规定等程序或实体上适用法律的错误也可以进行审查,
而三审法院
对于错误认定足以影响判决的重大事实,
也有权撤销。同样,
< p>在南斯拉夫,二审法院对于原
判违反或实质上违反刑事诉讼法规定的,
要进行审查,
而对于二审判决改变一审判决所认定
的事实,采用新事实
的,三审法院也可以进行审查。
二、我国审级制度现状
我国在
1951
年
9
< p>月通过的人民法院暂行组织条例第5
条规定:
“
人民法院基本上实行三
级两审制,
以县级人民法院为基本的第一审法院 ,
省级人民法院为基本的第二审法院,
一般
的以二审为终
审,但在特殊情况下,得以三审或一审为终审。
”可见,当时是以二审终审为
原则,三审终审或一审终审为例外。
1954
年
9
< p>月通过的人民法院组织法则明确规定“人民
法院审判案件,实行两审终审制”
,废除了三审终审的例外情形。此后,两审终审制就被沿
用下来。
虽然人民法院组织法和刑事诉讼法被先后修改,
但这一制度一直未被触动。
根据 刑
事诉讼法的规定,
被告人等依法享有上诉权的人不服地方各级人民法院 的第一审判决、
裁定
4
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人民检察院也有权提出抗诉。案件经第二审法院审理后,
< br>即告终结,当事人不得再就第二审判决、裁定上诉,人民检察院也不得再按上诉程序抗诉。
占主流的传统观点认为两审终审制是最适合于我国刑事诉讼需要的审级制度。
其理由,< /p>
归纳
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
、两审终审制适合我国实际状况,
“便于群众诉讼,有利于及时、正确处理案件。由于
我国地区辽阔,
p>
许多地区交通还不方便,
如果审级过多,
当事人势必要到较远的地方去 上诉,
既浪费时间、耽误生产,又浪费人力、财力。同时,审级过多诉讼必然要拖长,既
不利于及
时、有力地惩罚犯罪,又不利于有效地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
[8]
2
、
实行两审终审制,
“既保障了当事人的上诉权利,
又简 化了诉讼程序,
减少重复审理”
。
[9]
“两审终审制足以保证案件质量和当事人的诉讼权利。除了由于我国的二审程序是实行
全
面审查的原则外,主要是我国的刑事诉讼法还有一系列诉讼制度加以保证,
”即对终审判
决实行审判监督程序、死刑案件实行复核程序、检察机关实行法律监督。
[9]
3
、还有人认为,
“我国目前两审终审在有些地方尚且名不副实,再搞第三审,
可能只是
< p>一种摆设。
”
[8]
有的学者对二审终审制进行了深入反思,认为该制度存在着许多缺陷,主要有:
1
、实践中,大量 上诉案件不开庭审理,控辩双方无法同时参与审理活动,与案件结局
有利害关系者参与裁
判制作的机会被剥夺;
合议庭的审理很可能流于任意化和随机性,
甚至
< p>出现严重的“暗箱操作”
;二审合议庭成员还会失去对一审判决审查的独立自主性, 不可能
得出与一审法院完全不同的结论;
二审法院对上诉和抗诉案件采取 不同的审理方式,
会使控
辩双方受到不平等对待,影响二审程序的公正性
。
2
< p>、二审法院的“全面审查原则”不符合诉讼救济活动的基本规律,极其简易的审理方
式、繁重的审查任务等使二审法院难以审查和纠正一审法院的错误。
3
、二审程序的流于形式和死刑复核 程序的名存实亡,导致大多数上诉案件实际上实行
的是“一审终审”
。< /p>
4
、上下级法院之间存在的严重行政依附趋向,使得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裁判的独立审
查甚
至“两审终审制”都构成严重威胁。
5
、在两审终审制下,最高人民法院和高级人民法院都无法发挥 维护国家宪法和法律统
一适用的作用。
鉴于上述状况,
我国应当实行三审终 审制。
可以首先在死刑案件中试行三审终审制,
条
件成熟
时,
逐步推广到所有刑事案件。
最关键的改革措施是将普通救济程序分为事实审和 法
律审,
第二审法院就第一审裁判涉及的事实问题、
也对 有关法律适用问题进行审查,
第三审
法院则仅进行法律审;第二步是废除
“全面审查原则”
,将第二、三审范围限制在上诉、抗
诉理由上;
第三步是重新设计第二、
三审法院的审理方式,必须采用开庭方式进行审理;第
四步是重新规范高级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的活动方式,
作为第三审法院, p>
必须开庭审理,
同时,
这两种法院应担负起维护国家宪法和法 律统一实施的使命,
通过第三审活动来撤销一、
二审中违法的行为、
p>
决定和裁判;
最后,
要建立中国式判例制度,
最高人民 法院应通过开庭、
审理具体案件来发布司法解释。
[10]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
两审终审制,有利有弊,
应实行弹性上诉制度,即基本上实行两审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