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眼科-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眼科
“双一流”建设
2018
年度进展报告
高
校
名称: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公章)
代码:
11413
2019
年
1
月
10
日
一、总体情况
(一)年度目标完成情况、资金到位及使用情况。
2017
年我校入选一 流学科建设高校,矿业工程、安全科学
与工程两个学科入围“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学
校以两个入围
学科为核心,构建“矿业科学与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两
大学科群,瞄准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目标,根据国家能
源发展战略
,调整学科结构,优化学科布局,多措并举扎实推进
我校双一流学科建设工作。
1.
学校的“双一流”建设专项经费由国家财政拨款和学校
自筹配套两部分组成。
2018
年度国家财政拨款共计
5300
万
,
学校
自筹
配套经费共计
4980
万元,全面支持一流学科
及其学科
群
建
设。
2.
2017
年教育部公布了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学校两
个入选一流学
科建设的学科—矿业工程和安全科学与工程,
均位
列
A+ ,测绘科学与技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为
A-。A+档学科
数在全国高
校中排名并列第
22
位,A
类学科数在所有大学工学
门类中排名第
20
位。完成了学校提出的“继续保持特色学科的
优势地位,带动其他共同发展”的目标。
3.
根据
2018
年
11
月份
ESI< /p>
(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
最新数
据显示,我校
4
个进入
ESI
全球前
1%行列的学科均取得了 较大
的进步。国际综合排名较
2018
年
1
月上升了
230
位,在中国内
地
ESI
百强高校中位列第
80
位,上升
1 9
位,且数学、计算机科
学、
环境与生态学进入
ESI
前
1%的贴近度分别达到
74.4%、
66.4%、
65.3%。
完成了
“在一流学科建设期 间,
增加
1-2
个学科进入
ESI
前
1%行列”的目标。
1
4.
根据
QS
全球教育集团发布的
2018
QS
世界大学排名显示,
我校矿业工程学科排名全球第
19< /p>
名,
成为学科排名进入前
20
强
的中国大陆地区
5
所高校之一
(北京大学、
清 华大学、
同济大学、
复旦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
该学科继
2016
年排名
51-100、
2017
年排名第
27
后,再创历史新高 。
5.
2018
年,我校
1
人入选阿根廷国家工程院院士,1
人获
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1<
/p>
人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奖
二等奖,1
人入选长江学 者特聘教授,1
人入选青年长江学者,1
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
新领军人才,1
人入选北京市高
等学校教学名师,
3 p>
人入选
“青年人才托举工程”
,
1
人入 选
“北
京市卓越青年科学家项目”。
6.
继续深入推进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工作,
推进大学生创新
训练项目
全员覆盖。
2018
届毕业生中有
51.4%获得创新学分优秀< /p>
证书。
本科生平均每
6
名学生发表
1
篇学术论文;
平均每
4
名学
生中有
1
名在省部级及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奖。
(二)
突出优势特色、优化学科布局、加强学科交叉融
合,以及谋划和加
强学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学科基础设施
支撑学科建设情况
。<
/p>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作为一所特色鲜明的高校,始终秉承
“特色
发展就是内涵发展”的核心理念。以“双一流”建设学科
为核心,以优势特色学科为主体
,以相关学科为支撑,整合传统
学科资源,促进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交叉融合,在前沿和
交叉学
科领域培植新的学科生长点。
1.
学校为 进一步适应国家能源发展战略需求,逐步提升服
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通过资金投入和政
策引导,及时调整、扩
展优势学科的研究方向;
通过搭建交叉学科平台,
带动引领其他
2
重点学科共同发展;
清洁利用及矿区
生态修复等领域进行科学
研究。
学校构建了智能开采、
安全保障、
洁净利用、
p>
矿山环境保护与修复及流态化采矿等五个学科平台并
投入资金进行建设。
p>
2.
根据一流学科的建设目标和任务,以及国家经济社会发
< br>展的重大需求,
主动布局,
统筹协调,
以两个一流学科群为 依托,
组建了
“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院”
和
“应急管理与安全工程学院”
,
为努力提升学科的综合竞争力提供坚强的
组织保障。
3.
积极参与地方区域学科建设规划与管理,通过申报各类< /p>
学科及人才项目,
提升学校学科的融合度和知名度,
促进学 科间
的交流和协作,提升学科整体实力。
4.
通 过引进高端人才和组建高水平创新团队,打造学术高
峰,
成就科技创新,
为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
供动力和保障。
5.
完善学科新增与退出机制,根据学校和学科发展规律,
合
理布局学科。
新增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
撤销
经济法学二级学科硕士点、撤销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
点、申请增列体育学一
级学科硕士点。
二、各项工作开展情况
(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学校通过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强 化
本科教育基础地位,把一流本科教育建设作为“双一流”建设的
根本任务,加快实施“六卓越一拔尖”
人才培养计划
2.0,尽早
实现建立一流本科教育的目标;
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
进一
3
步明确不同学位层次的培养要求,
改革培养方式,< /p>
加快建立科教
融合、产学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机制,着力改进研究生培养体系
,
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
1.
根据“双一流”建 设要求和目标,进一步优化学科、专
业结构,生源质量稳步提升。
完善本科专业动态设置与调整机制。
增强专业结构与学校办
学定位和发
展目标的适应度,
推进多学科专业交叉融合,
改造升
级传
统专业,
增设机器人工程、
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等面向新经
济的专业,提升专业竞争力。学校现有招生专业
32
个,已有
4
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入选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
目
4
项。
制定学科专业设置与动态调整办
法。
在稳定现有学位授权规
模的基础上,撤销发展水平不高,社会需求不
大,或者与学校办
学定位要求适应度不高的学位授权点。增列符合社会经济发展、
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符合学校发展规划要求的学位授权点。优
化人才
培养的学科和结构类型。
完善一级学科增列与撤销的动态
机制,明确二级
学科的发展目标。
本科生、研究生生源质量稳步提升。2018
年学校面 向
30
个
省、市、自治区招收本科生
20 00
人。第一志愿率保持在
98%以
上,优秀新生(即超
过当地一本线
40
分且第一志愿报考)占比
逐年提升。2
018
年,理工科录取最低分超出重点线分差平均值
达
6 5.5
分,再创历史新高,除青海省,理工科专业录取最低分
均超当地重
点线
20
分以上,其中超重点线
50
分以上省份数 达
24
个。
学校严把研究生生源质量关,继续推行博士研 究生
“推荐-
考核制”
的招生制度,
加强 对考生综合能力的考核,
加大直博生、
硕博连读生的比例,提高生源质量
。
4
2.
深化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推 进一流本科建设。
进一步加强研究型本科教育和开放式研究生教育教学体系
建设。
围绕建设能源工业精英教育教学体系的宏伟目标,
全面加
强以“导师指导全程化、创新训练全覆盖、教学科研全融合”的
研究型
本科教育内涵建设,完善理论-实践-创新“三位一体”
培养模式,着力建设一流本科教
育。面向部分“双一流”学科覆
盖的特色专业提高现设奖学金的奖励额度,并设置专业奖
学金。
深入实施本科生全程导师制。
制定相关文件,
按照 面向全体、
贯穿全程、
培育全人的要求,
构建
< p>“授课教师、班主任、
辅导员”
与“导师、研究生、
高年级本科生”的“3+3”立体化育人体系,
针对学生品德修养、学业发展、创新创业
等开展个性化指导,引
导学生早入实验室,早入研究团队,促进教研融合、师生相长。<
/p>
2018
年为
1973
名新生配备了全程导 师。
不断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
加强对导师的师德教育,
< p>定
期对导师进行研究生培养相关业务知识方面的培训,
尤其是以较< /p>
高标准对博士研究生导师的招生资格进行动态审核。
深化创新创业
教育改革。
继续做好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全员
覆盖工作,以项目为载体,
指导学生自主开展研究性学习。2018
年立项创新训练项目
440 p>
项,
其中国家级
77
项,
北京市级 p>
62
项,
资助经费近
400
万 元。
2018
届毕业生中有
51.4%获得创新学分优
< p>秀证书。
2011-2014
级本科生平均每
6 p>
名学生发表
1
篇学术论文;
1353
名本科生参加
59
项学科竞赛获奖,平均每
4
名学生中有
1
名在省部级及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奖。
加强教学与科研深度融合。
鼓励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科
研实验室
向本科生开放,优化人才培养机制,促进科教融合、产
学结合,
依托优质 科研资源建设高水平的教学平台,
结合科研课
5
题和工程实践开展启发式、
探究式教学。
2018
届毕业生中有< /p>
62.7%
创新训练项目和毕业设计
(论文)
选题来自科研课题和工程实践;
7.9%的学生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毕业设计
(论文)
,
23.9%依托
国家重点实验室课题
完成创新训练项目。
3.
准确把握“双一流”建设新要求,积极推进教学 改革工
程,教学改革成果丰硕。
不断加强教学改革与建设。加大
专业、教学团队、课程、教
材、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等建设力度,加强质量内涵建设。
完
成沙河校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建成
31
个本科公共基 础和专业
基础实验室,
极大地缓解了办学资源紧张局面。
建设大学生科技
创新中心,学生均可预约使用,为学生自主开展创新训练项目、
毕业设计(论文)、学科竞赛等提供支持。
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
融合。
已建设北京市在线开放
课程
12
门 ,校级在线开放课程
35
门,引进平台
MOOC
课 程
115
门。2017-2018
学年,有
11694
人次选修
MOOC
课程。开发建设
< br>在线课程平台,为教师提供在线课程建设、学生在线学习、教师
与学生在线互动等
服务。
推进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建设,
已建成采
矿虚拟仿真
实验教学中心等虚拟仿真教学资源,
深化个性化、
智
能化
实验教学模式改革。
教学改革成果丰硕。2018
年教师发表教学研究论 文
100
余
篇。编写出版高质量优秀教材
5
本。获北京市教学成果奖
7
项,
7
p>
位教授入选
2018-2022
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 /p>
员,1
人获第十四届北京市高校教学名师奖,2
人获首届全 国煤
炭教学名师奖。
4.
“双一流”建设促进育 人育才创新机制。
6
(1)全面开展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学校按
照“以评促建、
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评建方针,圆满
完成了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专家组对我校的本科教学工
< br>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不断强化本科教学中心地位,
提高人才培养
< p>质量。
(2)开展专业评估与认证工作。按照专业建设标准,定期
开展专业评估,加强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根据《本科专业评估
方案》,
优化专业评估指标体系,首次开展校内专业自我评估和
专家评估工作,实现招生专业评估
全覆盖。以特色专业为主体,
按照认证标准,推进专业内涵建设,贯彻学生中心的教育理
念,
开展产出导向的教学设计。
学校
8
个 国家级特色专业均依照认证
标准制定培养方案,已有
4
个 专业通过认证。
(3)加强研究生过程管理。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成
立了学校研究生教学督导组,
对研究生的课堂教学特别是专业基
础课和专业课进行教学督查,
同时对研究生培养全过程进行规范
督导,
修订研究生手册。制定研究生教学质量奖评选办法,精品
课程和精品教材的建设及激励办
法。
通过第三方评审方式加强对申请博士学位论文的评审力度,
保证博士学位论文评审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提升博士研究生指导
教师和博
士研究生的论文质量意识,不断强化博士学位论文质
量。
(4)
做好教师教学质量评价。
做好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工作。
进
一步完善教师自评、学生评教、学院考评相结合,综合定性与
定量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
系。
全面推进课堂教学、
本科生全程
导师制质量评价全覆
盖,
学院制定评价方案并组织实施。
明确教
师职称晋升、
年度考核等环节教学质量与业绩要求,
坚持在教学
7
p>
评优中学生评教和同行评教结果的刚性要求,
坚持教学质量
“ 一
票否决制”,强化教师质量意识。2017-2018
学年,实现学生 评
教课程占全部课程
100%,同行督导评教覆盖比例
1 00%,其中
2017-2018
学年学评教优秀率达
9 6.2%。
通过本科教学信息平台(CUMTB
教务),开展毕业生本科 教
学情况调研,
以在线调查形式集中收集毕业生离校前对教学质量
的反馈。2017
年和
2018
年连续的调查结 果显示,学生对公共基
础课和专业课教学认可度均超过
90%,对专业办 学水平认可度均
超过
85%,对大学学习收获达到成长预期的满意度均超 过
92%。
5.
加强就业引导,鼓励毕业生到祖国需要的 地方。
学校积极引导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
到国家重要行业和领域
就业。坚持以服务重点、服务基层为导向,实施“请进来,走出
去”的
方针,主动加强与用人单位,特别是国家重要行业和领域
的基层单位、
西 部地区单位的联系与合作,
大力拓展毕业生到基
层就业的主渠道。
2018
届就业毕业生人数为
1586
人,其中 ,支援西部人数为
206
人,
占毕业生就业总人数的 p>
13%;
毕业生志愿服务西部
2
人,
< br>自主创业人数
7
人,
参军入伍
7
< p>人,大学生村官
(选调生)
8
人。
< p>2018
届本科毕业生主要就业行业依次为:建筑业、信息传
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制造业、教育业、采矿业、科学研
究和技术服务行业。研
究生毕业生中赴教育行业、信息传输、软
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公共管理、社会
保障和社会组织、采矿业人数居多。
2018<
/p>
年签约国家重要行业和领域的毕业生人数较多,占签
约总人数的比例在
p>
50%以上,其中本科毕业生为
48.35%,毕业研
究生为
55.62%。
8
(二)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p>
学校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
严把
思想政治素质关;坚持引育并举、以育为主的人才聘育模式,建
立健全青年人才
蓬勃生长的长效机制,
加大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海
外人才力度。
优先满足教学一线需求,
加大教师教学岗
位激励力度。
支持青年教师、
学术带头人参加国
际合作交
流。支持鼓励教师参与教学改革、教材建设等工作。探
索推进教师职称评审制度、考核评
价制度改革。
1.
根据“双一流”建设目标,合理规划教师引进工作。< /p>
明确校院人才工作办公室、
校院两级学术委员会、
校人事工
作领导小组、
校长办公会和党委常委会等在教师引进工作中的职
责。
建立协议目标、
协议薪酬、
协议职称的人才引 进和管理模式,
加强对高端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教师引进工作成效显著。专任教师数量稳步增长,由“十二
五”末的
57 6
人增加到
739
人,增长
28%。教师学历、职 称、年
龄、学缘结构更趋合理,形成了一支有经验、有活力,以中青年
< br>教师为主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其中
2018
年引进教师 p>
57
人,
引进
兼职院士
4 p>
人、特聘教授
5
人。
2.
以“ 双一流”建设为核心,进一步明确师资队伍数量和
结构建设目标。
优化不同学科师资队伍结构,
夯实专业和学科发展的人才基
础,
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力度。
根据人才发展建设规划,
在
“十
三五”末,学校专任教师数量将增至
850
人左右, 其中具有博士
学位教师比例增至
85%,具有高级职称教师比例增至 p>
60%,45
岁
以下青年教师比例保持在
65 %左右,
外校学位教师比例增至
67%,
50%以上教师
具有一年以上海外研修经历。
9
3.
严把思想政 治素质关,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我校坚持汇聚一流师资的理念,
采取 有力措施全面加强师德
师风建设,
强化教师教学质量意识;
大力提升教师教学和学术水
平。师德建设成效显著,教学水平学生满意度高。
学校成立师德建设领导小组,
由学校党委统一领导教师思想
政治和师德建设工作。
学校成立党委教师工作部,
会同党委宣传
部推动教师思政工作和师德建设工作。
定期开展师德先进典型评选和宣传活动,
每年对青年教师进
行师德师风教育培训,邀请两院院士、知名专家、师德
标兵等做
师德培训报告,引导教师坚守底线,做“四有好教师”和“四个
引路人”。在职务(职称)晋升、导师遴选、岗位聘用、评优奖
励等实行“师德
考核一票否决制”,完善师德投诉举报机制。学
校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总体情况优秀
。
4.
支持教师发展,谋划为一流学科建设打造学科团队和梯
< p>队。
学校高度重视教师的培养和服务工作,采取多种政策措施,
为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提升、职业生涯发展提供全方位服
务。
(1)加强发展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完善教师培养体系,
加大专项投入
。
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和教学科研团队支持力度,
其
中“越
崎杰出学者”主要任务是建设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带动
青年教师尽快成长。2018<
/p>
年学校投入
1095
万元支持教师教学能
力
和专业水平提升。
(2)实施系列发展计划,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实施“越崎
学者”计划,2018
年选聘“越崎杰出学者”6
人、“越崎青年学
10
者”20
人,以带动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升 ,造就更多教学名师
和知名学者,增强学校办学实力。
(3)为
培养教师国际视野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实
施“双走出去”战略(国内外访学和基
层挂职锻炼),2018
年
派出
20
名多 青年教师国外访学
1
年,20
名青年教师国内访学和
基层挂职锻炼。
支持青年教师专业发展。
依托中央基本科研业务
费专项资金,对
40
岁以下青年教师,在其入职第一年给予 p>
3
万
元科研经费支持,以后每年根据上一年的业绩给予滚动支
持。
2016
年起,每年资助马克思主义学院
20
万元,支持思想政治理
论课教师提升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
(4)2018
年,我校
1
人入选阿根廷国家工程院院士,1
人
获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1
人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 技术发明
奖二等奖,
1
人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1
人入选青年长江学者,
1
人入选国家“万人计 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
人入选北京市
高等学校教学名师,3
人入选“青年人才托举工程”,
1
人入选
“北京市
卓越青年科学家项目”。
(三)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
学校注重加
强协同创新,充分发挥学校在能源、矿业、安全
等方面的优势,加大技术创新、成果转化
和技术转移力度;围绕
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共性问题,
完善成果转化管理 体系和运营机
制,
探索建立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及新型研发机构,
促进创新链
和产业链精准对接。
主动融入区域发展,
< p>提升对地方经济社会的
贡献度。
1.
紧密结 合一流学科建设要求,实施科研管理机制创新。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