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大学查询网 > 高校介绍 >

迁户口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新建南湖校区可行性研究报告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bjmy2z.cn/daxue
2020-11-29 16:39
tags:

圭尔夫大学学费-圭尔夫大学学费

2020年11月29日发(作者:陈鲁豫)




中国矿业大学新建南湖校区可行性研究报告


word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可行性研究结论


第二章

项目法人责任制


第三章

高等教育现状分析与预测


第四章

选址方案和建设条件


第一节

选址方案


第二节

交通条件


第三节

基础设施条件


第四节

地形、地貌、水文及气象条件


第五节

政策与其它依托优势


第五章

建设规模及建设内容


第一节

建设规模


第二节

建设内容


第六章

建设方案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规划布局


第三节

功能分区


第四节

交通规划


第五节

景观设计


第六节

单体设计


第七节

电气设计


第八节

给排水设计


第九节

空调、采暖与动力设计


第七章

生态环境综合评价


第一节

主要政策依据


第二节

保护生态环境的设计指导思想


第三节

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第八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第一节

投资估算的依据


第二节

投资估算


第三节

资金筹措


第九章

工程招投标


第一节

编制依据


第二节

招标的基本情况


第三节

招标初步方案


第十章

项目组织机构


第十一章

项目实施进度计划


第十二章

初步结论及建议


第一节

初步结论


第二节

建议


附相关资料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概述


项目名称:中国矿业大学新建南湖校区


建设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建设地点:三环南路南侧、新茶公路西侧地块


法定代表人:谢和平


联系电话:


真:


建设规模:


工程主要经济指标表




1


2


3


3.1


3.2


3.3


4


5


6



在校生人数


总占地面积


总建筑面积


一期工程


二期工程


三期工程


25000


指标


191

公顷(

28 58

亩)


670000

平方米


200000

平方米


250000

平方米


220000

平方米


主要建筑层数

5-6


建设期


项目总投资


8


11.52

亿元


1.1

项目简介


中国矿业大学由徐州翟山本部与北京校区组成 。北京校区


多年来已基本形成相对独立的研究生院;徐州翟山校本部占地


1536

亩,经过

20

多年的发展,已无发展空间,不能 满足教育


产业日益发展的需要。为拓展办学空间,满足社会需求,中国

< br>矿业大学与徐州市人民政府共同协商,决定在徐州市云龙湖南


湖景区建设新校区。 南湖校区距翟山校本部

4.5

公里,距市中


心彭城广场< /p>

6.5

公里,地域环境十分优越,四周青山环抱,绿


水荡漾 ,是理想的建校地址。


新校区规划用地

191

公顷,

建筑面积

670000

平方米,

工程


总投资约

11.52

亿元,建设工期

8< /p>

年。


本报告主要论述工程建设方案。工程拟采用统一规划 ,分


三期实施建设。

其中一期工程

2

年< /p>

,

2003

5

月 至

2005

4


,

建筑面积

200000

平方米;二期工程

3

< p>年

,

2005

5

月至


2008

4

月,建筑面积< /p>

250000

平方米

;

三期工程

3< /p>

,

2008


5

月至

2011

4

月,建 筑面积

220000

平方米。


资金来源 :近期工程总投资约

11.52

亿元。中国矿业大学


拟通 过争取国家拨款、地方各级政府支持、吸收社会资金以及


学校自筹等多种渠道筹措资金。 其中国家拨款

2

亿元;江苏省


政府拨款

2

亿元;徐州市政府投入

1

亿元;吸收社会资金

2. 52


亿元;学校自筹

4

亿元。


1.2

承办单位基本情况


中 国矿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重点大学,

是国家

211


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原隶属于煤炭工业部,

2000


年划归教育部。


学校创办于

1909

年,

具有九十多年的办学历史。

学校的建


设和发 展,一直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

1988

5


11

日,邓小平同志为学校题写了校名。

199 6

1

19

日,江


泽民总书记、吴邦国副总理亲临学校视察。

1999

5

18

日,


江泽民总书记为学校建校九 十周年题词:“开拓创新,严谨治


学,把中国矿业大学办成一流的能源科技大学”。

1999

6


16

日,李鹏委员长为学校题词:“发展能源科教事业,培养跨


世纪优秀人才”。

1999

10

8

日 和

2002

5

18

< p>日,李


岚清副总理及教育部陈至立部长分别视察了学校。


中国矿业大学翟山校本部是

1978

年经国家批准立项,

由西


北建筑设计院规划设计,

1978

年动工兴建 ,

1984

年一期工程竣


工。

1985< /p>

年获得国家高校总体规划银质奖。


徐州校本部现设有

15

个学院、

1

个系,

在理、

工、

文、

管、


法、经、教育等

7< /p>

个学科门类设有

50

个本科专业。学校有

4


个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整体授予权的一级学科,

7

个“长江学


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设臵学科,

8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


17

个博士点,

48

个硕士点,

7

个国家级重点学科,

7

个省部级


重点学科,有国家专业实验室

1

个,部级重点实验室

7

个(教


育部重点实验室

1

个),数十个研究所、研 究中心和实验室。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

1300

多人;

拥有工程院院士

5

人,

博士


生导师

139

人,教授

213

人, 副教授

441

人。在中国矿业大学


学习和工作过的两院院 士共

10

人。

学校有

1

“中国青年科学


家奖”

获得者,

10

名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学校有

40


多项科研 成果获得国家级奖,取得了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


益。


学校现有各类在校生

19796

,

其 中研究生

1665

,

本科生

16561

人,专科生

1510

人还有留学生

60

人。形成了多层次、


多形式的办学体系。


1.3

项目背景、建设必要性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


的加快,我国的高等教育正面 临着前所未有的重大发展机遇,


高校之间综合实力的竞争业日趋激烈。如何顺应形势,趋 利避


害,在激烈的竞争中壮大自己,在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上担负


起更加重要的责任,已是高校发展的重要课题。


中国矿业大学已有九 十多年的办学历史,

1978

年从四川


迁至徐州。中国矿业大学现占地

1536.15

亩,校园内有二龙山


和文昌山,山地约

651

亩,实际建设用地为

885. 15

亩。

1978


年建校时,

规划的学生 规模为

4600

人,

目前各类在校全日制学


生已达到

19796

,

其中研究生

< p>1665

,

本科生

16561

人,

专科


1510

人及留学生

60

人。此外,学校有全日制成人教育学生


3444

< p>人,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

(1992)

“十


一”

项校舍面积指标,

学校应有校舍面积为

61.4< /p>

万平方米,


目前学校实际校舍面积为

36 .6

万平方米,

教学、

实验等设施已


经严 重不足,道路交通非常拥挤。根据中国矿业大学“十五”


发展规划,到

2 005

年,中国矿业大学全日制本专科生规模为


25000

人,研究生为

4000

人。校园现有的校舍规模无法满足学

校教育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另一方面,中国矿业大学现 有

7

个国家级重点学科,

7

省部级重点学科,

4

个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


7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岗位设臵学科,< /p>

8

个博士后


科研流动站,

17

个博士点,

48

个硕士点,

2

个专业硕士点和< /p>

7


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和发展这些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

< p>
所需的空间也已受到极大的限制,迫切要求拓展办学空间。


中国矿业大学在徐州新建南湖校区,意义深远而重大。


一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江苏省是全国经济大省,


徐州市是淮海经济区的 中心城市,在拥有

19

个城市、

17

万平


方公里的淮海经济区内,

中国矿业大学是全国重点理工科大学。

< br>近年来,学校为地方培养了大量高级经济建设人才,本科生招


生江苏生源数量一般 占到

45%

左右,

专科生招生江苏生源占

60%< /p>


以上;

学校还为苏北和淮海经济区培养了不少硕士生、

博士 生,


同时举办各类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培养高层次人才。在科学研


究、技术开发、政策咨询等方面,学校在本地区也发挥着日益


重要的作用,中国矿业大 学作为江苏省和淮海经济区各类人才


的培养基地是新时期发展的需要。


二是国家经济建设所需艰苦行业的迫切需要。中国矿业大


学的采 矿、地质等专业属于国家经济建设所必须的艰苦专业。


教育部陈至立部长在视察中国矿业 大学时指出,对关系国计民


生及与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艰苦特殊专业,国


家将进一步加大政策倾斜和支持力度,力促学校加快建设和发


展 。

所以中国矿业大学能列入全国首批

211

”< /p>

工程,正是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是“科技兴国”的战略需要,是 增


强国力、“与时俱进”的需要。


三是提升徐 州形象的需要。徐州是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苏


的能源基地,悠久的历史给古城徐州留下了 璀璨的文化,也积


淀下了浓厚的文化底蕴。徐州对江苏乃至全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正象一场淮海战役一样,具有磐石奠基之功德。在徐州建设一


流的高等院 校,将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得益彰,是宣传徐


州、展示徐州风采的需要,也是加快建 设文化大市的需要,对


增强综合国力,

提高全民素质,

促 进经济发展,

推动社会进步,


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1.4

项目研究的依据


a.

江苏省发展计划委员会苏计社会发(

2003

1 51

号《关


于中国矿业大学新建南湖校区项目建议书的批复》

< p>;


b.

徐州市人民政府市长办公会议纪要第

14

《市政府关于


矿大新校区建设领导小组成 员第一次会议纪要》


c.

中共徐州市 委办公室文件徐委办(

2002

49

号“市委办


公室关于印发《关于中国矿业大学新校区建设问题会商纪要》


的 通知;


d.

徐州市规划局徐规选

200 30016

号《建设项目选址意见


书》

;


e.

中国矿业大学提供的有关资料。


1.5

项目研究的范围


a.

论证国家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资源配臵的原则;


b.

论证建设项目的社会需求现状和发展预测;


c.

论述城市发展规划及项目建设条件

;


d.

项目设计方案的先进性、

适用性、可靠性及经济性的比

< p>


选结论;


e.

项目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综合评价;


f.

投资估算、投资合理性及资金来源;


g.

项目建设最佳工期安排。



第二节

可行性研究结论


2.1

规划设计理念


把握高 等教育发展趋势,顺应教育内涵的变化,中国矿业


大学南湖校区规划本着立意新、起点高 、超前式、留有发展余


地的指导思想,通过科学的、现实的、前瞻性的规划设计,充


分体现校园的现代化、网络化、园林化、生态化的特色。设计


力求使 用功能合理准确、各项公用工程到位和服务设施齐全,


以适应教育、科研、文体、生活等 不断提高的需要。设计理念


科学、先进。


2.2

新老校区功能互补、资源共享


南湖校区的建设,

势必对原有的学校功能进行整合、

调整,


南湖校区建成后,作为普通本科教育基地,同时成为江苏省、


淮海经济区及江 苏第三大都市圈各类人才培养基地;而翟山校


区则以研究生和工科生培养为主,

作为留学生教育和科研基地,


同时发挥淮海经济区高新技术孵化和对国内、国际交 流中心之


功能。两大校区构成功能互补、资源共享、密切联系的校园体

< br>系,建校条件十分优越。


2.3

突显地域文化特点


校园建设结合徐州地域文化之特点, 又区别于传统书院式


和中小型校园“五官不分”的弊端,建设成复合式的教育、科


研、文化、体育、生活完全融合又开放的新世纪高等学府,充


分利用现 有地形、地貌、交通、山湖、小溪等自然条件与大学


校园自身功能有机结合,

< p>适当引进江南水乡特色

“枕山、

环水、


面屏”、“小 桥、流水、亭阁”的生态校园,既符合徐州城市


发展规划,又充分利用了本市基础设施条 件,既节约了建校投


资,又美化了徐州城市,建设资源又明显优势。


2.4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

加快高等教育发展,扩大高校招生规模,造就规模宏大的


专门人才队伍,不断满足人 民群众对高等教育日益增长的强烈


需求,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的变 化而作


出的重大决策,体现和维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对

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


深远的意义。


中国矿业大学南湖校区的建设,是贯彻“三个代表”精神


的具体体现,是响应“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的有力举措,本项目的建 设将有力地促进徐州市各项事业的发


展,犹如一台“知识经济发动机”,其社会效益和经 济效益十


分明显。


2.5

总投资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工程主要经济指标表




1


2


3



建设规模


在校生人数


占地面积


建筑面积


25000


191

公顷(

2858

亩)


670000

平方米


指标



3.1


3.2


3.3



1


2


3


4



1


2




一期工程


二期工程


三期工程


规划指标


主要建筑层数


建筑密度


容积率


绿化率


公用工程需求量




建设期


项目总投资


200000

平方米


250000

平方米


220000

平方米



5-6


8.4%

(远期)


0.42

(远期)


63.4%

(远期)



日用水量

5000

立方米


变压器装机容量

22552KVA


8


11.52

亿元



第二章

项目法人责任制



中国矿业大学是本项目的承办单位,具有独立承担法律责


任的能力。

其法人代表谢和平长期从事教学、

科研工作

,

是矿山


岩石力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 员,国


家重点学科

“矿山工程力学”学术带头人,

教授、 博士生导师,


有着丰富的工程和管理经验,符合项目法人代表的资格要求,


对项目的策划、资金筹措、建设实施、经营管理、债务偿还及


资产保值增值, 实行全过程负责。该校设有建筑工程学院,其


组成人员素质、内部组织结构满足项目管理 和技术上的要求,


符合国务院国办发

[1999]16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础设


施工程质量管理的通知》和徐政发(

1999

162

号《徐州市人


民政府关于加强建设项目工程质量管理的通知》中有关对建设


项目法人责任制的要求。



第三章

高等教育现状分析与预测



2 1

世纪,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人才的


竞争,民族创新 力的竞争,全球争夺高科技制高点的竞争,为


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目前,高等教育


所受到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前所


未有,高等教育具有的客观基础前所未有。改革开放二十多年


经济建设高 潮之后必然有一个文化建设高潮出现,这是最难得


的机遇。

21

世纪知识经济是最有希望的机遇。机遇是一笔战略


资源,市场经济是最重要的机遇 。抓住机遇就可以快速发展,


超常规发展,跨越式发展。


实现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需要选择特色、设计特色、创


造特色,

< p>从而实现超常规发展。

确定高校发展的特色非常重要。


科学定位决定 了高校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和发展格局,是高


校制定规划、配臵资源乃至发挥优势和办 出特色的前提。高等


教育的结构是复杂的,科学定位要从这一复杂结构的不同层面


选择自己的坐标,找准目标,发挥优势,发挥特色。高校的发


展重要的 是突出办学特色,

注重品牌影响,

根据学校发展定位、


人 才培养规格和特色定位,树立强烈的品牌意识和特色意识,


对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进行整 体规划,精心设计,重点建设。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

我们要在本世纪头

20

年,

集中力


量, 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


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 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


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为此,提出了走新型工业 化


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同


时强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


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 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


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这为我国高等教育 指明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高等教育理应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 p>


高等学校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方面,承担了国


家、地方和企业大量的研究与开发任务。高等学校承担国家科


技攻关项目占

1/4

左右;承担的国家“

863

”项目占

1/ 3

以上,


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

973

项目

1/3

以上,

获得 的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占全国的

70%

以上。


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新世纪以来,呈现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


的进步势头。随着“科教兴国”观念不断深入人心,高等教育


已成为国家科技进步、经 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我国高


等教育快速发展,呈现出五大发展趋势。

< p>


第一,发展方向大众化。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民众


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日趋旺盛,经过连续几年的扩招,普通高校


在校人数已由

1998

年的

340

万人,

增加到

2001

年的

718

万人,


提前

10

年实现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

11%

的目标,

2002

年更达到


14.8%

。根据规划,

2010

年,我国高校入学率将达到

23%

。种种


迹象表明,我国的高等教育已开始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


化”

这和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相吻合。

我国高等教育的

< p>
大众化时代正向我们走来,高校的扩招将持续一个相当长的时


期。


1998-2001

年我国高校招生增长情况



高校本专科招生数(万人)


高中阶段毕业生数(万人)


高中阶段毕业生升 学率

%


1998


208.5


521.0


40.0


1999


275.5


546.7


50.4


2000


376.8


602.1


62.6


2001


464.2


709.1


65.5


第二,办学方式多元化。一是办学体制多元化,过去那种


单靠政 府包办大学的单一模式已经被打破,高等教育办学体制


正向多样化方向发展。现在除国立 大学外,还有民办大学,一


些国立大学的内部可能会出现相应调整,出现“一校两制”甚


“一校多制”

的现象。

二是投资渠道多 元化,

据统计,

1998


年到

2001

年,我国高等学校新增加的教育投资,只有

20%

来自


政府,

80%

来自银行贷款和社会力量投入。


第三,办学模式市场化。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高校

价值的确认越来越偏重于社会的认可。高校的毕业生要接受社


会的严格选择,高校的 科研成果同样要接受市场的严格选择,


高校正从“象牙塔”走向社会,并最终完全融入国 民经济的主


战场,一些高校的专业设臵、招生就业越来越充分考虑社会的


需求。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高校与企业之


间的分割正在被打 破。


第四,办学途径国际化。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全球


化步伐的加快,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高等教育将更加


广泛地参与 全球范围内的教育服务竞争。

国内高校与国外高校、


研究机构的国际化交 流合作空前活跃。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壮


大,高等教育各方面的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来 我国的留学生


人数也逐年增加。


第五,办学手 段信息化。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普及较早地在


高校得以实现。现代信息技术正在向高校教学 、科研的每一个


环节渗透,并将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幅度提高教育资

< p>
源的利用效率,多媒体教学、数字化校园、网上大学已被人们


熟悉,我国高 等教育正在走向全面的信息化。



第四章

选址方案和建设条件



第一节

选址方案



徐州古称彭城,< /p>

具有

5000

多年的悠久历史,

是国务院批准


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较大的市”,享有地方立法权。全市


幅员面积

11258

平方公里,人口

902

万,其中市区面 积

963


方公里,人口

163

万。

2001

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

716

亿 元。


徐州位于江苏省西北部,与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连云港紧


临,是亚欧大陆桥东端第一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在我国实行沿


海、沿江、 沿线开放开发战略中,处于东部沿海开放带和中西


部的交汇处,

也是长江 三角洲与环渤海湾两大经济区的结合部。


同时又是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区及淮海经 济区(

18

个地


市、

17.6

< p>万平方公里、

1

亿多人口)的中心城市和区域性商贸


都会。


徐州交通发达,基础设施完善,素有“五省通衢”之称,


是全国第二大铁路枢纽,京沪、陇海两大铁路干线在此交汇。


境内公路 四通八达,是全国

13

个公路枢纽之一,有国道

5

条,


省道

20

条,

正在建设的京沪、

霍连高速公路通过徐州。

京杭运


河穿境而过,沿岸建有四个内 河大港。国家民航一级干线机


场——徐州观音机场已开通北京、广州、深圳、沈阳、大连 、


哈尔滨、成都、昆明等地的航线,架起了徐州通往外界的空中


桥梁。徐州又是华东输油管道中心。近几年来徐州市先后投资


兴建了彭城电厂、坑口电厂 、热电工程、煤气工程、水厂、邮


政枢纽、移动通讯、道路工程等,使徐州市的基础设施 大大改


善,投资环境更为优越。


徐州是江苏省 乃至全国重要的能源、食品、工程机械和建


材工业基地。形成了以食品、机械、电子、化 工、建材工业为


支柱,煤炭、冶金、纺织、丝绸、轻工、皮革等行业协调发展,


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工业体系。拥有国家级大中型骨干企业


138

家。其中

5

家跨入全国工业

500

强行 列。徐州号称“百里


煤海”,煤炭储量

36

亿吨。


中国矿业大学新校址,

经三年的精心选址,

得 到了教育部、


省政府的关心和徐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在江苏省教育工


作会议上,省领导明确提出,办好矿业大学有利于加快苏北地


区经济建设与社 会发展。

省教育厅领导希望矿业大学立足江苏,


并指出:矿大位于具有战 略发展区域的徐州(江苏省正在建设


的三大都市圈的特大城市之一),有着广阔的发展空 间,教育


厅将积极支持教育部与江苏省合作建设中国矿业大学,并将采

< br>取各种优惠政策,以多种形式支持中国矿业大学建设新校园;


徐州市委、市政府也 表示,积极参与部、省合作建设中国矿业


大学,最终决定以风景秀丽的云龙湖南岸开阔地 作新校址的建


设地址。



拟建场址东临 体育公园,距徐州图书馆和文化城

4

公里,


西至拉犁山脚 下,南接教育发展用地,北临规划中的南湖渡假


运动中心(即高尔夫球场)。

< p>


场址现有

2

个村庄

,

其余为农田,

建设区域内场地平坦、


势开阔,便于建 设;场地属山前冲击地貌单元,表土厚

5-15m


土层 以

Q3

粘土为主,

Ⅱ类建筑地基,

地下水条件简单 ,

无不良


地质现象,地质条件良好,适宜于进行工程建设。


详见中国矿业大学新校址区域规划位臵图。



第二节

交通条件



列为徐州市重点工 程之一的“中山南路延长段”,将于近


期动工兴建。路线沿新茶公路走向,该路的修建, 将现有的中


山南路进一步南延,形成了市区南北向的交通大动脉,对三环


南路以南地区的开发具有深远的意义;同时它还连接了徐州市


区和铜山新区,< /p>

对构筑徐州市特大城市框架起到中轴线的作用。


拟建场址 东临新茶公路,

北靠三环南路,

距翟山校本部

4.5


公里,三环南路将新老校区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人流、物流畅


通,交通十分便 捷。



第三节

基础设施条件



徐州市发展总 体战略是“东进南移”,南部城区已成为城


市建设的重点区域,而南部良好的基础条件也 为建设提供了可


靠的保证。


徐州市人民政府于

2002

7

11

日召开了“市政府关于


矿大新校区建设领导小组成员第一次会议”,会议明确提出:< /p>


新校区外部所有管线配套设施,包括:电力、电信、给排水、


燃气 、热力、有线电视由各管线单位负责建设;矿大新校区内


部基础设施由矿大自己建设。< /p>


徐州市政府及各有关单位的有力支持,为中国矿业大学新


校区的建设创造了优越的外部条件,可满足项目建设及使用要


求。



第四节

地形、地貌、水文及气象条件



4.1

地形、地貌


徐州市位 于江苏省西北部,

介于东经

116

°

22

-118

°

40


北纬

33

°

43

< p>-34

°

58

'之间,其地形、地貌属侵蚀平原。建


址地势呈西南高、东北低,建址无不良地质现象。


4.2

气象条件


徐州位居中 纬度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候区,雨热同


季,四季分明,主要气象灾害有旱、涝、风 、冰、霜、雹。


雨雪:


a.

年均降水量:

796.7mm

其时空分布极不均匀


b.

年最大降水量 :

1194mm

1963

年)


c.

年最小降水量:

507mm

1988

年)


d.

最大日降水 量:

315.4mm

1997.7.17


e.

年均径流深:

187mm

折合地表径流

21

亿

m


f.

年均蒸发量:

1798.9mm


g.

最大积雪深度:

250mm


h.

基本雪压值:

S


O


=0. 30KN/M


气温:


a.

年均 气温:

14.2


2


3


b.

历年最高气温:

40. 6

1972.6.11

< /p>


c.

历年最低气温:

-22.6

1969.2.6


d.

最高月均气温:

27


e.

最低月均气温:

-0.8




f.

最大冻土深度:

240mm


g.

无霜期:

216


i.

年均日照:

2445hr


风向风速:


a.

年均风速

:3.2m/s


b.

年最大风速:

24 m/s


c.

基本风压值:

W


O


=0. 35KN/M


2


d.

春季主导风向

< p>:ENE

E

ESE

(频率

11%


e.

冬季主导 风向:

EN

(频率

13%


f.

全年主导风向:

ENE

(频率

< p>12%


水位:


a.

黄海高程:

33.2-33.7m


b.

历史最高洪水位:

33.61 m


c.

历史最大洪峰流量:

30000-33000m

/s (1730

)


d.

河流湖泊:徐州素 有“洪水走廊”之称,历史上出现过


1730

年的沂、沭、泗特大洪水, 最大洪峰达

30000-33000m

/s

徐州军民世代治污抗灾,实现境内河流纵横交错,湖泊水库星


罗棋布,故黄河斜穿东 西;京杭运河纵横南北;云龙湖坐镇中


心;东有沂河、沭河、骆马湖;西有复新河、大沙 河、昭阳湖;


南有徐洪河、徐沙河、安庆库,水域面积占总面积的

20%

,有


3


3


骨干防洪排涝 河道

50

余条,泄洪能力

20

年一遇标准。自

2000


年以来,徐州军民正在实施

50

年一 遇的工程建设。


4.3

地震烈度

< /p>


根据

1990

《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 /p>

建址属于地震设防


烈度七度远震区。



第五节

政策与其它依托优势



近年来 ,徐州市实施“科教兴市”的发展战略,市委、市


政府对高等教育工作高等重视,把高等 教育事业列入优先发展


的战略地位,并给予大力的支持和帮助,为徐州市高等教育事


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上保障和经济支持,这是中国矿业大学建


设新校 园的有利条件。


中国矿业大学在徐州建设新校区,是中国矿业大学发展 史


上的一件大事,也是徐州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件大事。对该


校新校区的建设,教育部、省政府非常关心,徐州市委、市政


府高度重视。

市主要领导与中国矿业大学负责同志经认真协商,


就新校区建设问题达成了共识,并多 次与工程建设涉及的各有


关部门协调,为新校区的建设尽可能地提供便利。


可以说,中国矿业大学在徐州建设新校区,占尽天时、地


利 、人和。


第五章

建设规模及建设内容



第一节

建设规模



中国矿业大学南湖校区近期工程建设总规模

:

设计容纳在


校生

25000

< p>,

建筑面积

670000

平方米,总占地面积

191

公顷


2858

亩),工程总投资 约

11.52

万元

,


近期工程拟分三期实施,其中一期工程建筑面积

200000

平方米;

二期工程建筑面积

250000

平方米;

< p>三期工程建筑面积


220000

平方米。



第二节

建设内容



2.1

校舍


拟建设的南湖校区校舍近期工程规模见下表:










宿






(

)


100000


200000


40000


15000


22000


200000


33000


60000


670000


分期建设校舍规模如下

:


a.

一期工程建筑规模

200000

平方米。


一期工程


面积

(

平方米

)


数量

(

)


教学楼


60000


4


学生宿舍


92000


11


学生食堂


18000


1


实验楼


30000


4


< br>b.

二期工程建筑规模

250000

平方米。


二期工程


面积

(

平方米

)


数量

(

)


教学楼


30000


3


学生


宿舍


学生


食堂


图书馆

实验楼


80000


5


体育及其它


附属用房


25000


待定


60000

15000

40000


11

2

1




c.

三期工程建筑规模

220 000

平方米。


实验



宿舍



生活福利


用房及其



35000


待定


三期工程

教学楼

会堂

风雨操场


面积

(

平方米

)


数量

(

)


10000


2


22000


1


15000


1


90000

48000


10

8



2.2

体育设施


拟建设的体育设施见下表:





1



400







1


3


30


30


10


45


30



2.3

基础设施建设



拟建设的基础设施见下表:



< p>





1

3

5600


园< /p>

3500

2500


22552KV A

电< /p>

线


2

23


5800

5000

10


< p>








1

3 00

1


绿


其具体内容,

在初设及扩大初步设计中再作进一步论证 与


调整。





第六章

建设方案



中国矿业大学南湖 校区位于徐州市南郊,北临三环南路,


与小南湖隔路相邻,东临新茶路,与规划公园、泉 山风景区相


接,西至拉犁山脚下,南面为发展用地,这里有山有水,具有


典型的水乡环境特色。总占地面积

191

公顷(

2858

亩),南北


长约

1700

米,东西宽约< /p>

1200

米,呈不规则长方形。新校区规


模在校生:

25000

人。


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方案,建 设单位已委托设计院提供,


该方案有以下特点:


a.

规划设计理念和设计原则,

充分把握未来大学模式与国

家政治经济发展相适应。


采用新的聚合形式作为校园总体规划的新 理念。

新校园较


好地体现出现代化、网络化、

园林化、< /p>

生态化、信息化的特点。


b.

对校园基地 环境特性有着创造性地把握,

与徐州形象相


适应。


c.

方案与一流大学的学术地位和特点相适应。


基于大学校园趋向采用复合型多功能的发展趋势,

建议原


方案于校区西南角的体育运动区改在东北角,紧靠三环南路和


新茶路,作为临近城市道 路的对外开放的集中体育运动区,体


现现代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见附图)。另外应把一 些运动区


分散(如小球场)复合入学生生活区,方便学生的日常锻炼。


原方案中教师生活区及其住宅建筑似乎过于偏小,

建议适

上海同华大学-上海同华大学


重本理科大学-重本理科大学


大学城莱得快-大学城莱得快


浙江汽修大学-浙江汽修大学


广州2批大学-广州2批大学


不适合读大学-不适合读大学


广西大学学车-广西大学学车


大学生拉投资-大学生拉投资



本文更新与2020-11-29 16:39,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jmy2z.cn/daxue/15742.html

中国矿业大学新建南湖校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