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空大学怎么样-北京航空大学怎么样
机械工程
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级学科代码:
0802
一、
学科概况与研究方向
江苏
大学机械工程学科依托江苏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和农业装备工程学院建
设,
是江苏高校优势学科、
江苏省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
拥有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国家重点
(培
育)学科、混合动力车辆技术国
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8
个省部级工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
1 994
年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并获首批工程硕士授权,
2000
年获一级学科博士点。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
科
1981
年获首批硕士点,
1998
年获博士点,是
“
< p>十一五”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机械设计及理论(原
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
学科
1981
年获首批博士点,
1987
年获原机械部重点学科,
1994
年获江苏省重点
学科。车辆工程学科
1996
年获博士点,是全国高校第
4
个获得该领域博士点的学科。
机械设
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车辆工程是江苏省品牌专业、
国家级特色专业和首批教育部< /p>
“
卓越工程
师教育培养计划
”
试点专业,机械制造系列课程教学团队是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面向
“
长三角< /p>
”
国际制
造中心机械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是国
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以机械工程中心实验
室为主体组建的江苏
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工业中心)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一)机械制造及
其自动化(
080201
)
1
.激光加工、检测与表面工程
2
.
CAD/CAM/CAE
与模具设计制造
3
.光子制造与集成技术
4
.高速、高效、超精密加工及装备
5
.先进成形技术与先进材料制造及表征
(二)机械电子工程(
080202
)
1
.微
/
纳机械电子系统及其集成技术(
MEMS/NEMS
)
2
.机电系统多尺度构造与可靠性
3
.机电系统的驱动、控制与自动化
4
.流体传动与控制
(三)机械设计及理论(
080203
)
1
.农业装备智能化技术
2
.农业机械设计及理论
3
.工业机器人
4
.机械数字化设计
5
.机械传动系统及控制技术
(四)车辆工程(
080204
)
1
.车辆系统动力学及控制
2
.车辆系统及零部件设计理论与方法
3
.车辆综合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
< br>4
.车辆
NVH
控制及安全技术
5
.现代汽车轮胎技术
二、培养目标
为适应我国现代科学技术发展需
要,
培养德、
智、
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对博士研究生的
培养目标如下:
(一)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和邓小平理论,热爱 祖国,遵纪守法,
品德良好,
具有强烈的事业心、
责任感 、
学术态度严谨、
富有奉献精神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
< br>意识。
( 二)掌握机械工程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掌握本学科的现代设计、实
< br>验方法和技能;
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独立地、
创造性的从事科学研究的能 力;
能够在科学或专门技术
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三)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 熟练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
术交流的能力;能胜任高
等院校教学、科学研究、工程技术或科技管理等工作。
(四)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身心健康。
三、学习年限及培养方式
1
.
学习年限
全日制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四年,在职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五年。如确有必要
可延长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六年。一般不允许提前毕业,如在学校规定毕业的基础上增
加
2
篇
SCI 2
区检索论文,并申请江
苏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可以申请提前半年,即三年半毕业。
2
.
培养方式
(
1
)实行导师负责制。
由导师指导学生,全面负责制订研究生培养计划,
指导科学研究、
教学 或者专业实践、
学位论文等
工作,对研究生的思想品德、学术道德有引导
、示范和监督的责任。
(
2
)博士研究 生课程分为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两类,课程学习累计时间约一年。博士研究生学
位课程
学分应不少于
10
学分,非学位课程学分应不少于
6
学分。
(
3
)鼓励博士参加
QS
前
200
名的世界高校机械工程学科、
教育部
2011
年学科评估机械工程学科
前
15
位的博士课程的在线课程、
Mooc
课程和微课等核心专业 学位课与专业选修课,学科可累计学分
互认核心专业学位课不高于
3 p>
学分,非学位课程学分不高于
4
学分。
四、课程学分要求
课程类别
公
共
学
位
课
课程名称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英语
数学模型与数值计算
基
础
理
论
课
泛函分析理论及应用
混沌动力学理论及应用
随机过程理论
随机微分方程
学分
2
3
2
2
2
2
2
学期
1
1
1
1
1
1
1
开课单位
人文学院
外国语学院
理学院
理学院
理学院
理学院
理学院
课程性质
必修
至少
2
学分
备注
学
位
课
核
心
专
业
学
位
课
机械工程高等计算动力学
3
1
土力学院
/
机械
学院
双语
(重点建设)
至少
3
学分
现代机械制造技术
3
1
机械学院
双语
机械工程学科前沿
农业机器人技术
激光细微加工理论
光学纳米制造新技术
非
学
位
课
专
业
选
修
课
先进材料制造技术
先进板料成形技术与性能
微
/
纳米技术
液压比例、伺服控制系统
微系统封装加固技术
板料成形理论与力学
汽车轮胎设计理论与评价方法
2
2
2
2
2
2
2
2
2
2
2
1
2
2
2
2
2
2
2
2
2
2
机械学院
农装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汽车学院
专家讲座
全英文
外教
必修
至少选
修
一门
课程类别
课程名称
车辆振动噪声控制
车辆结构动态设计理论
超精密加工理论及应用
机械制造过程的工况监视与故
障诊断
应变梯度塑性理论
柔性制造技术与系统
高等优化设计
现代设计方法学
机械系统建模与控制
农业装备监测与控制
高等机械设计
制造资源智能集成技术
电液控制理论与方法
硅微机械传感器
智能控制理论与系统
汽车动力传动系统控制与优化
车辆控制技术
车辆安全理论
车辆系统建模与仿真
高等汽车动力学
学分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学期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1
开课单位
汽车学院
汽车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农装学院
农装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汽车学院
汽车学院
汽车学院
汽车学院
汽车学院
课程性质
备注
任选
公
共
选
修
课
全校所有学科的全部研究生课程
任选
注:课程性质中请明确是
“
全英文
” < /p>
课程、
“
双语
”
课程或
“
实验平台
”
课程等。
五、实践学分要求
所有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还
必须参与学术活动和必修环节,
并获得相应的实践学分。
实践学分和课
< p>程学分均满足要求后方可进入学位论文送审答辩环节。
1
、学术活动(
2
学分)
所有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参加学校组织的
“
学术道德 规范讲座
”
和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的专题
讲座、学术报告
、研究生论坛等学术研讨活动不少于
20
次。倡导博士研究生跨学科研讨。鼓励并 认可
博士极参加
QS
前
200
< p>名的世界高校机械工程学科、教育部
2011
年学科评估机械 工程学科前
15
位的学
术活动研讨,学术活动由学科或导
师负责考核。
?
境外参加国际学术会 议宣读本人论文并交流发言
1
次,
出具有效证明材料,
< p>可视为学术活动环
节合格;
?
国内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宣读本人论文并交流发言 p>
1
次,出具有效证明材料,等同于
10
次学术
报告;
?
全国性高层 次学术会议宣读本人论文并交流发言
1
次,
出具有效证明材料,< /p>
等同于
5
次学术报
告;
< /p>
2
、外文文献阅读(
2
学分)
根据《机械工程阅读专著、文献阅读指南》阅读
30
篇以上的经典名著和外文文献,并完成英文文
献阅读报告,
学位论文开题 前需进行考核并记录成绩,
不合格者不得进入学位论文开题环节。
在英文期
刊以第一作者或第二作者(导师为第一作者)公开发表专业学术论文,并被
EI /SCI
收录的可视为外文
文献阅读环节合格。
3
、专题研讨(
≥2
学分)
< /p>
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在学科范围内公开进行文献研读交流、
学术研究进 展汇报和专题研讨汇报
不少于
2
次,英文专题研讨至少< /p>
1
次。倡导跨学科研讨。
4
、实践环节(
1
学分)
鼓励博士研究生协助导师对硕士研究生授课,
原则上每位博士生在学期间 授课
3-4
节,
导师须听课
并负责考核。
5
、学科综合考核(
2
学分)
在第二学期结束前,
每位博士生必须参加学科综 合考核,
考核内容包括学术道德、
理论基础知识和
学术科
研能力等。
考核形式包括学科综合水平笔试和专家面试两个环节,
由不少于
5
名专家组成的学科
综合面试考核小组进行考核,
并确定一名负责人主持面试工作。
考核结果分为优秀、
合格和暂缓通过三
种。暂缓通过的比例不得少于实际考核人数的
15%
。对于暂缓 通过的博士生,可在至少
6
个月后择期
申请另行考核。博
士生在学期间共有两次综合考核机会,两次均未通过,按退学处理。
六、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要求详见《江苏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
七、其他要求
其它环节要求详见《江苏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
附:需阅读的主要经典著作和专业学术期刊目录
一、
主要经典著作
1
、
Hand book of micro nanotribology. Second Edition
,
Bharat Bhushan. Springer
,
2004
2
、
Th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of microelectronic fabrication. Stephen A. Campbell.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2001
3
、
Mechanical behavior of material
,
Norman E. Dowling
4
、
Fundamentals of Machine Elements 2E,
,
Hamrock, Bernard J.; Schmid, Steven R.; Jacobson, Bo O.
,
McGraw-
Hill
,
2005
5
、
Mechanical Design of Microresonators: Modeling and Applications(Nano Series), 1/e
,
Lobontiu, Nicolae
,
McGraw-
Hill
,
2005
6
、
Mechanics of Materials, 6th Edition
,
Riley, William F.; Sturges, Leroy D.; Morris, Don H.
,
John Wiley
,
2014
7
、
Surface Analysis of Polymers by XPS and Static SIMS
,
Briggs, 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8
、
Materials science. Hosford, William F.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9
、
Fracture Mechanics. Anderson, Edward. CRC Press Inc.,U.S
,
1995
10
、
Advanced Mechanics of Materials and Applied Elasticity. CRC Press Inc.,U.S.
11
、
Nanotribology and Nanomechanics. Springer-Verlag Berlin and Heidelberg GmbH
,
2005
12
、
Understanding Materials Science. Springer-Verlag New York Inc. < /p>
13
、机电一体化技术手册
.
机械工业出版 社,
1999
14
、数字电子技术
.< /p>
邱寄帆,唐程山
.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5 p>
15
、模拟电子技术
.
范立南
.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6
16
、微系统和纳米技术
(
精
)
周兆英,王中林,林立伟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
17
、陈无畏
等著
.< /p>
汽车系统动力学及集成控制
.
科学出版社,
2014
年
6
月
18
、拉贾马尼(美)著
.
《车辆动力学及控制》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11
19
、
IQBAL HUSAIN
(美)
.
纯电动及混合动力汽车设计基础(原书第
2
版)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2.05
二、
主要中文专业学术期刊
1
、电子学报
2.
、机械工程学报
3
、中国机械工程
4
、机械与电子
5
、中国激光
6
、自然科学进展
7
、中国工程科学
8
、声学学报
9
、工程图学学报
10
、仪器仪表学报
11
、焊接学报
12
、光学学报
13
、材料研究学报
14
、摩擦学学报
15
、金属学报
16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17
、汽车工程
18
、汽车技术
19
、中国公路学报
20
、汽车发动机技术
21
、振动工程学报
22
、农业机械学报
23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4
、内燃机学报
25
、客车技术
26
、力学学报
27
、吉林大学学报
28
、湖南大学学报
三、主要外文专业学术期刊
1
、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2
、
Electronic Engineering
3
、
Journal of 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
4
、
Journal of Micromechanics and Microengineering
5
、
Mechanical Systems and Signal Processing
6
、
Mechanim and Machine Theory
7
、
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8
、
Tribology letter
9
、
SAE
(
Transaction s of 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
)
10
、
IEEE Instrumentation and Measurement
11
、
Journal of Dynamic Systems,Measurement & Control
12
、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13
、
Form Zeitschrift fuer Gestaltung 482E0054 0015-7678 4 Springer-Verlag, GERMANY
14
、
Innovation
15
、
The International Design Magazine
16
、
Advances i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17
、
Automotive News International
18
、
Journal of Engineering Design
19
、
Active vehicle
20
、
Accident Analysis and Prevention
21
、
Advanced Powder Technology
22
、
Automotive Design & Production
23
、
Automotive Engineer
24
、
Journal of Mechanical Design
25
、
Journal of Safety Research
26
、
Journal of Vibration and Acoustics
27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28
、
Safety Science
29
、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30
、
Nano Letters
31
、
Physical Review B
32
、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33
、
Physical Review E
34
、
Journal of Physics D
:
Applied Physics
35
、
Small
36.
Acta Mechanica Sinica
37.
European Journal of Transport and Infrastructure Research
38.
IEEE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39.
IEEE-ASME Transactions on Mechatronics
40.
IET 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s
41.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tomotive Technology
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
现代机械制造技术
课程性质:双语专业学位课
总目标:
本课程系统讲授国内外机械制造科学与技术的形成历史及发展沿革,
重点阐述现代机械制< /p>
造理论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介绍工业发达国家先进制造技术研究重点领域和 学术前沿,
结合我国机械制
造科学与技术发展需要,
研究 并探讨加快发展我国制造科学与技术的策略与方法。
通过系统学习,
使学
生了解国际先进制造技术学术前沿及发展趋势,
系统掌握现代机械制造的理论与方 法,
具备从事我国机
械制造科学与技术领域重大科学问题及关键技术研究
的理论基础及高新技术开发的能力。
内容简介:
第
1
章
机械制造科学与技术形成与发展
第
2
章
现代机械制造理论与方法
第
3
章
现代机械装备及其系统
第
4
章
高效精密加工方法及应用
第
5
章
高能束技术工方法及应用
第
6
章
绿色加工方法及应用
第
7
章
复合加工方法及应用
第
8
章
现代制造技术发展面临的科学问题及发展
实验内容:
(
1
)
高效精密加工的表面完整性
(
2
)
激光微细加工特性
考查方式:论文报告
+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
超精密加工理论及应用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
总目标:本课程系统讲
授超精密加工的基础知识、
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使学
生了解超精密加工的内涵和体系,
熟悉超精密加工过程中切屑的形成机理、 p>
刀具磨损特性、
切削力和切
削温度的形成及变化规律、
加工表面的形成及变化规律,
掌握超精密加工理论及应用技术,
具备从事 超
精密加工基础理论研究及应用技术研究的能力。
内容简介:
第
1
章
绪论
第
2
章
超精密加工的基础理论
第
3
章
超精密切削加工
第
4
章
超精密磨削加工
第
5
章
超精密特种加工
第
6
章
超精密加工检测与控制技术
第
7
章
超精密加工技术发展
实验内容:
(
1
)
超精密加工表面完整性
考查方式:论文报告
+
实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