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大学查询网 > 高校介绍 >

江苏大学 排名2017年福建师范大学 333教育综合 硕士研究生考试大纲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bjmy2z.cn/daxue
2020-11-29 14:29
tags:

大学必学数学-大学必学数学

2020年11月29日发(作者:干志坚)


布丁考研网,在读学长提供高参考价值的复习资料



《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大纲及指南》


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 育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

人民


教育出版社,2009

年。



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大纲


(科目:教育综合)



一、考查目标


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科目考试内容包


括教育学原理、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和教育心理学四门教育学科基


础课程,

要求考生系统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

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


并 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教育实际问题。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

150

分,考试时间为

180

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教育学原理 约

60


中国教育史 约

30


外国教育史 约

30


教育心理学 约

30


(四)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6

小题,每 小题

5

分,共

30


简答题: 4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40


分析论述题:4

小题,每小题 20

分,共

80



三、考查范围




1


布丁考研网,在读学长提供高参考价值的复习资料



教育学原理


一、考查目标


1、系统掌握教育学原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现代


教育 观念。


2、理解教学、德育、管理等教育活动的任务、过程、原则和方法。

< /p>


3、能运用教育的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理念来分析和解决教育的现


实问题。


二、考查内容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对象和任务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 育问题;

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


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 指导教育实践。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 的萌芽、教育学的独立、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教育学的理


论深化等阶段有代表性、有影 响的教育家、教育著作、教育思想和教育


理论。



二、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 会活动。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


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 质特点。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等要素的涵义、地位和作用。


(三)教育的历史发展


古代教育的特点;现代教育的特点。


(四)教育概念的界定


广义教育;狭义教育。



三、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人的发展概述


人的发展涵义;人的发展特点;人的发展的规律性。


(二)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 作用;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个体的能动


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三)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重大作用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 的社会活动;

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


传递来培养人;教育对人的发展的 作用越来越大。


2


布丁考研网,在读学长提供高参考价值的复习资料




四、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社会经济政治 制度对教育的制约;文化对教


育的制约与影响。


(二)教育的社会功能


1、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


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的文 化功能;教育的生态


功能。


2、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的涵义;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在当代的重要意


义。


3、教育的社会功能与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三)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科教兴国与国兴科教。



五、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


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和内容结构。


(二)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人的全


面发展学说。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


1、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 p>;坚持全面发展;培养独


立个性。


2、我国教育目的的实现


普通中小 学的性质与任务;普通中小学教育的组成部分;体育、智


育、德育、美育和综合实践活动 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六、教育制度


(一)教育制度概述


教育制度的含义和特点;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


(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 制度的概念;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分支型学制;现代学


校教育制度的变革。


(三)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


3


布丁考研网,在读学长提供高参考价值的复习资料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 演变;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态;我


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



七、课程


(一)课程概述


课程及课 程方案、课程标准、教科书等概念;课程理论的发展;课


程发展上论争的几个主要问题。


(二)课程设计


课程目标的设计;课程内容的设计。


(三)课程改革


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



八、教学(上)


(一)教学概述


教学的概念;教学的意义;教学的任务。


(二)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的性质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必须以交往为背景和 手


段;

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追寻与实现 价值目标的过程。


2、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


传授 /接受教学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

问题/探究教学学生获取


知识的基 本阶段。


3、教学过程中应当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间接经验与 直接经验的关系;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智力活


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关系;教师主导 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关系。


(三)教学原则


科学性和思想性 统一、

理论联系实际、

直观性、

启发性、

循序渐进 、


巩固性、发展性、因材施教等教学原则的涵义和要求。



九、教学(下)


(四)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概述


教学方法及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模式、教学策略等概念;教


学方法的选择。


2、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讲授 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演示法、实验法、实习作


业法、讨论法、研究法等教 学方法涵义和要求。


4


布丁考研网,在读学长提供高参考价值的复习资料



(五)教学组织形式


1、教学组织形式概述


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制;分组教学制。


2、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与辅助组织形式


3、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课后教导工作;教学评价。


(六)教学评价


1、教学评价概述


教学评价的概念;教学评价的意义;教学评价的种类。


2、教学评价的原则与方法


3、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


4、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



十、德育


(一)德育概述


德育的概念;德育的特点;德育的功能;德育的任务和内容。


(二)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 程;

德育过程是培养


学生知情信意行的过程;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 育能力的过程。


(三)德育原则


理论和生活相结合、

疏导、

长善救失、

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


因材施教、在集体中教育、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等德育原则的涵义


和要求。


(四)德育途径与方法


1、德育途径


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劳动与其他社会实践、课外 活动和校


外活动、学校共青团和少先队活动、心理咨询、班主任工作等途径。


2、德育方法


说服、榜样、锻炼、修养、陶冶、奖惩等方法的涵义和要求。



十一、班主任


(一)班主任工作概述


班主任工作的意义与任务;班主任素质的要求。


(二)班集体的培养


班集体的教育功能;班集体与学生群体; 集体的发展阶段;培养集


体的方法


(三)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5


布丁考研网,在读学长提供高参考价值的复习资料



了解和研究学生;教导学生学好功课;组织班会活动;组织课 外活


动、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组织学生的劳动;通过家访建立家校联


系;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评定学生操行;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


与总结 。



十二、教师


(一)教师劳动的特点、价值与角色扮演


1、教师劳动的特点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教师


劳动的专业性。


2、教师劳动的价值


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教师劳动的个人价 值;正确认识和评价教师


的劳动。


3、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4、教师职业的角色扮演


教师的“角色丛”

;教师角色的冲突 及其解决;社会变迁中教师角


色发展的趋势。


(二)教师的素养


高尚的师德;

宽厚的文化素 养;

专门的教育素养;

健康的心理素质。


(三)教师的培养与提高


教师的培养和提高的紧迫性;教师个 体专业性发展的过程;培养和


提高教师素养的主要途径。



十三、学校管理


(一)学校管理概述


学校管理的概念;学校管理的构成要素; 学校管理体制;校长负责


制。


(二)学校管理的目标与过程


学校管理目标;学校管理过程的基本环节及其相互关系。


(三)学校管理的内容和要求


教学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总务管理。


(四)学校管理的发展趋势


学校管理法治化;学校管理人性化 ;学校管理校本化;学校管理信


息化。



主要参考书


王道俊、郭文安主编:

《教育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

年。


6


布丁考研网,在读学长提供高参考价值的复习资料




中国教育史



一、考查目标


< br>1、系统掌握中国教育史的基本知识,把握教育思想演变、教育制


度发展、教育实 施进程的基本线索,特别是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重


要的教育制度、重大的教育事件。


2、认真阅读和准确理解有关中国教育史的基本文献,特别是其中


的代表性材料,

培养严谨、

踏实的学风,

掌握学习教育历史的基 本方法。


3、能够运用教育史学的基本原理分析、评价中国历史上的教 育现


象,探讨有益于现实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理论启示。


4、通 过历史上教育人物矢志探索教育的精神,培养热爱教育事业、


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情感。



二、考查范围



一、西周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 < /p>


“学在官府”

;大学与小学;国学与乡学;家庭教育;

“六 艺”



二、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


1、私人讲学的兴起


私人讲学兴起;诸子百家的私学;齐国的稷下学宫。


2、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创办私学与编订“六 经”

“庶、富、教”

:教育与社会发展;

“性相


近也,习相远也”

:教育与人的发展;

“有教无类”与教 育对象;

“学而


优则仕”与教育目标;以“六艺”为教育内容;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


启发诱导、学思行结合;论道德教育;论教师;历史影响。


3、孟轲的教育思想


思孟学派;

“性善论”与 教育作用;

“明人伦”与教育目的;人格理


想与修养学说;

“深造自得”的教学思想。


4、荀况的教育思想


荀况与“ 六经”的传授;

“性恶论”与教育作用;以培养“大儒”为


教育目标;以 “六经”为教学内容;

“闻见知行”结合的教学方法;论


教师。


5、墨家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 br>“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

“素丝说”与教育作用;以“兼士”为教


7


布丁考研网,在读学长提供高参考价值的复习资料



育目标;以科技知识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主动、创 造的教育


方法。


6、法家的教育思想


“人性利己说”与教育作用;禁私学;

< p>“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


7、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


《大学》

“三纲领”

“八条目”

《中庸 》

“尊德性”与“道问学”


学问思辨 行;

《学记》

:学制与学年、教育教学的原则与方法、教师。



三、

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教育模式的形成


1、

“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兴太学以养士;实行察举,任贤使能。


2、封建国家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


经学教育;太学;鸿都门学;郡国学。


3、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策;论人性与教育作用;论道德教育。



四、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备


1、魏晋南北朝官学的变革


西晋的中央官学;南朝宋的中央官学;北魏的中央官学。


2、隋唐学校教育体系的完备


文教政策的探索与稳定;中央政 府教育管理机构确立;中央和地方


官学体系完备;学校教学和管理制度严格;私学发展; 学校教育制度的


特点。


3、科举制度的建立


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科举制度与学


校的关系;科 举制度的影响。


4、颜之推的教育思想


颜之推与《颜氏家训》

;论士大夫教育;论家庭教育。


5、韩愈的教育思想


道统说与师道观;

“性三 品说”与教育作用;论人才的培养与选拔。



五、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1、科举制度的演变与学校教育的改革


科举制度的演变;学校 沦为科举附庸;宋代“兴文教”政策;

“苏


湖教法”

;北 宋三次兴学与“三舍法”

;积分法;

“六等黜陟法”

< p>“监生


历事”

;社学。


2、书院的发展


8


布丁考研网,在读学长提供高参考价值的复习资料



书院的产生与发展;

《白鹿洞书院揭示》与书 院教育宗旨;东林书


院与书院讲会;诂经精舍、学海堂与书院学术研究;书院教育的特点 。


3、私塾与蒙学教材


私塾的发展、种类和教育特点;蒙学教材的发展、种类和特点。


4、朱熹的教育思想


朱熹与

《四书章句集注》

“明天理,

灭人欲”

与教育的作用、

< p>目的;


论“大学”与“小学”

“朱子读书法”


5、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致良知”与教育作用 ;

“随人分限所及”的教育原则;论教学;论


儿童教育。



六、早期启蒙教育思想


1、倡导新的教育主张


“公其非是于学校”与学校的作用;< /p>

“日生日成”的人性与教育;


义利合一的教育价值观。


2、颜元的学校改革思想


颜元与漳南书院;

“实德实才”的培养目标;

“六斋”与“实学”教


育内容;

“习行”的教学方法。



七、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


1、教会学校的举办和西方教育理念的引入


英华书院与马礼逊学校;教会学校的发展;

“学校与教科书委员 会”


与“中华教育会”

;教会学校的课程。


2、洋务教育的创立和发展


洋务学堂的兴办、类别与特点;京师同文馆;福建船政学堂 ;幼童


留美与派遣留欧。


3、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教育思想


“中体西用”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张之洞与《劝学篇》

“中体西用”


思想的历史作用和局限。



八、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1、维新派的教育实践


兴办学堂;兴办学会与发行报刊。


2、

“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


创办京师大学堂;书院改办学堂;改革科举制度。


3、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主张;

《大同书》的教育理想。


9

大学遴选通知-大学遴选通知


三大传媒大学-三大传媒大学


瓦拉内大学-瓦拉内大学


北京爱德大学-北京爱德大学


牢里蹲大学-牢里蹲大学


英国大学作息-英国大学作息


大学食堂框架-大学食堂框架


厦门大学特点-厦门大学特点



本文更新与2020-11-29 14:29,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jmy2z.cn/daxue/15260.html

2017年福建师范大学 333教育综合 硕士研究生考试大纲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