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计算机怎么样-同济大学计算机怎么样
1.
营养性物质(
03
年考点)
废水中的营养性物质主要指含氮和磷的物质。
氮和磷是植物和微生物的主要营养
物质。废水中含氮超过
0.2mg/L
,含磷超过
0.02mg/L
,会引起水体的富营养性变
化,
促使藻类大量繁殖,
在水流缓慢的水体及湖泊、
水库和海湾形成水华或赤潮
(主要是含有红色色素的甲藻)
,这样就带 来了一系列的严重后果。
2.
米氏常数(
04
年考点)
r = Rm[L]/(Km+[L])
Km=
(
K 2+K3
)
/K1=[E][L]/[EL]
Rm
---
酶反应速率达最小值
r
------
生成产物速率
[L]
----
底物浓度
3.
理想反应器
理想反应器并不是真正的实际反应器,
而是人 为作了某些假设条件以利于研究分
析。
但理想反应器却为真实反应器的两 种极端情况,
即各流体质点停留时间完全
相等的推流反应器和所有流体质
点完全无均匀混合的反应器两类。
3.1
CSTR
)
p>
CSTR
:承受冲击负荷的能力较强,在处理水量和浓度突然变化时处理效果 仍然
良好。
主要特征:
p>
在反应区内各点的浓度相同,
温度相同,
且等于反应器出口处物料的< /p>
浓度和温度。因此,
CSTR
内各点的反应速度相同。 p>
t=V/Q
理论停留时间
CSTR
< p>
)
年考点
(01
未转化率:
C1/C 0=1/(1+K t
CSTR)n
Cn/C0
=(1/(1+K t))n
级:
CSTR
3.2
推流式反应器(
PF
)
在推流式反应器中,
流体是以有秩序的均匀状态通过的,
前后相 邻的流体元不发
生纵向(流动方向)的混合,即只在纵向上存在浓度梯度。因此在
PF
中反应物
的浓度将随流动的轴向而变化。
-
kt
< br>)
年考点
:C2/C1=e
未转化率
(01
逗留时间
4.
指物料粒子从进入反应器开始,到离开为止,粒子在反应器内总共逗留的时间,
也称为粒子的寿命,
粒子在反应器中已逗留的时间为成为年龄。
影响最终反应率
的因素是粒子的寿命,不是其年龄。
5.
逗留时间分布函数及分布密度
一般用两种方法描述粒子的逗留时间为分布,即分布函数和分
布密度(
04
年考
点)
逗留时间分布函数定义:
即反应物中逗留时间小于
t p>
的粒子所占的分率,
用
J
(
t
)
来表示。
逗留时间
分布密度的定义:分布函数对逗留时间的一阶导数,用
J
‵(
t< /p>
)表示。
.
水体生化自净
6
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氧化分解,
逐渐变成无 机物质,
这一过程称为水体的生化
自净。
.
氧垂曲线
7
河水受污染前一般亏氧很少。甚至近于饱和,在受污染后,由于
有机物的好痒分解,
先多后少地消耗水中的溶解氧,
同时河水又从空气中获得氧 。
在有机物浓度高时,耗氧速度大于复氧速度,河水中的
DO
< p>值迅速下降。随着有
机物的浓度下降,耗氧速度减慢,在某一时刻等于复氧速度。此
后,随着有机物
的进一步减少,耗氧速度将小于复氧速度。
8.
格栅,
筛网和沉 砂池是去除大块和中等粒度固体物质的有效方法,
也是保证废
水处理系统
不被堵塞和减少磨损的重要手段。
格栅用于隔除粗大悬浮或漂浮物体。
筛网去除较小尺寸的悬浮物或漂浮物。
p>
9.
在重力作用下,
固液的分离操作可分为两类。< /p>
在悬浮颗粒密度大于液体密度时,
称为沉降分离;在相反情况下称为上浮分
离。
沉降分离又分以获得澄清水为主要目的的澄清分
离和以获得高浓度污泥为主要
目的的沉降浓缩。
10.
悬浮物的沉降分类
(多年考点)
.
自由沉降—当悬浮物的
浓度很低时,
颗粒间距离很远,
从而在下沉的过程中可看
成互不影响。
絮凝沉降
---
悬浮物浓度很低时,
且颗粒很小很难沉降,
需加入某些药剂使细小颗 p>
粒聚集变大,随着絮凝体不断增大,其沉降速度也不断增加的沉降过程。
成层(集团)沉降
----
当悬浮物浓 度较高时,颗粒彼此靠的很近,在大量颗粒下
沉时所排开的水要作反向流动,
这些现象
的存在会对颗粒产生
明显降低沉速的影响。通常也称干扰沉降。
压缩
p>
---
在颗粒浓度很高时,颗粒之间已有接触,但还不密实。在重力作用下,颗
粒之间不断互相压实,同时逐渐排除间隙中夹带的水的过程。
2
/18U
(04
年考点
Ut=g(Ps-P)ds)
< br>11.
Re
≤
2
时,
L
12.
理想沉淀池与非理想沉淀池差异
(<
/p>
04
年)
理想沉淀池假设条件:池内废
水按水平方向均匀流动,流速为
V
;悬浮颗粒的初
始浓度
均匀,在沉淀池中颗粒的水平速度也为
V
,下沉速度恒为
u
,且无横向和
逆向运动;颗粒一经接触池底不再浮起,并忽略污泥所含水量对出
水量的影响。
非理想沉淀池:
在实际的沉淀池中,< /p>
池形与池内的水流短路,
异重流等偏流现象
有直接关系。<
/p>
实际沉淀池不是理想的推流式设备,
会有部分流体因短路而停留时
< br>间小于
tm.
实际沉淀池的水流流型是处于完全混合和理想推流之间。 p>
13.
混凝机理
(多年考点)
将尺寸过小的颗粒聚集成较大而易沉的聚集体,
称为凝聚;
絮凝更强调聚集体的
形成。混凝指投药,快速混合和聚集体形成的全过程。
胶体颗粒的聚集可考虑成两个独立的不同阶段:
(
1
)
颗粒的迁移引起颗粒间接触
(
2< /p>
)颗粒的脱稳使接触的颗粒附着。
13.1
胶体稳定性
a.
排斥势和吸引势
一个胶体分散系并不带有净电荷,因此,胶粒上的原始电荷
必然是与液相
中的电荷相平稳。
结果使双电层出现在每个胶粒与水的界面上。
此
双电层由荷电颗粒与等量的积聚在颗粒表面附近水中的带相反电荷的过量离子
组
成。扩散作用和静电吸引作用决定了电荷在扩散层内的分布状况。
b.
溶剂化作用
物质 与溶剂之间所起的化合作用称为溶剂化。
溶剂若为水则称水
电位大小表明
导
|
ξ
|
电位值有关。
|
ξ
|
与胶粒的带电多少和溶剂化层厚度,
化。
.
电离子在紧密层和分散层分配比例。
|
< p>ξ|
电位大,说明异电离子进入分散层多,
紧密层少
,这样胶粒带电多,溶剂化层厚,溶胶就比较稳定,因而
|
ξ
|< /p>
电位大小
是衡量胶体稳定性的尺度。
(
07
年)
胶粒之所以暂时稳定,
由于溶胶 的动力稳定性对重力作用的反作用,
胶粒带电产
生的斥力以及溶剂化引起
的机械阻力造成的。
这三种因素中,
尤以带电因素最为
重
要。
13.2
胶体的脱稳
a.
压缩双电层
有些 絮凝剂与胶粒之间的相互作用纯属静电性质。与胶粒所带原
始电荷符号相同的离子被排斥
,
抗衡离子则被吸引。
抗衡离子通过压缩环绕的胶
粒周围
的扩散层而实现脱稳。扩散层厚度为零时,ξ
=0
,脱稳最为有效。
b.
吸附和电荷的中和
再稳现象是胶粒所带电荷符号发生反逆而造成的,
即胶体
颗粒吸附了过多的抗衡离子,使它原先所带的净负电荷转变成正电荷。
c.
沉淀物的网捕作用
当用金属盐或金属氧化物和氢氧化物作絮凝剂,且投加量
大的足以迅速使金属氧化物沉淀,水中胶粒可被这些沉淀物在形成时所网捕。
d.
吸附与粒间桥连
当聚合物分子与胶粒接触时,
基团的一部分吸附在胶粒表面
上,
留下的部分则伸展在溶液中。
这时若有第二只有吸附空位的胶粒与这些伸展
链的分子基团相接触时就会产生附着作用。这样就形成了粒子
-
聚合物< /p>
-
粒子的络
合物。
其中聚合物起桥连作用,
若第二只粒子不出现,
则伸展段迟早要在某些时
候再被吸
附到原先颗粒的其他点位上,此后该聚合物分子就不再起桥连作用。
14.
异向凝聚:胶体化学中,把因热运动使胶体颗粒移动并聚合生成随机絮凝体
的过程。
同向凝聚:
使细小颗粒凝聚长大的作用是因流体扰动使颗粒之间碰撞而结合的结
果。
异向还是同向凝聚占优势基本上取决于颗粒的尺寸,
0.1u
以下的颗粒 同向几
乎不起作用。
速度梯度
G
=
√
P/Vu
(多年考点)
P=Qhpg
采用多级串联凝絮池逐
级降低
G
值,可提高絮凝效果。
Gt
值在
10000-100000
之
间。
速度梯度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06
年)
值更为有
G
选择小的并不能提高颗粒凝聚结果。
由于絮体破裂增多,
值,
G
高的.
利。在一定的凝聚条件下,会有一个最合适的
G
值和对应的最短 凝聚时间。
15.
借助水的浮力,使 废水中比重小于或接近
1
的固态或液态污染物浮出水面而
予以分离的处理技术统称浮力浮上法。
根据污染物的性质和处理原理不同,
分自< /p>
然浮上法,气泡浮上法和药剂浮选法。
自然浮上法的分离对象是废水中直径较大的粗分散性可浮油粒。
(
04< /p>
年)
气浮分离的对象是乳化油以及疏水
性细微固体悬浮物。
(
04
年)
.
气固比
:气浮所需
释放出的空气量与欲除去的污染物量之比。
16
南开大学高自考-南开大学高自考
华中农业大学张启发-华中农业大学张启发
南京理工大学微博-南京理工大学微博
山东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山东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深圳大学邪门-深圳大学邪门
东北大学金融学怎么样-东北大学金融学怎么样
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
湖南师范大学法律硕士-湖南师范大学法律硕士
-
上一篇:四川大学历年考研分数线
下一篇:2019四川大学344风景园林基础考研真题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