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理工大学b段-天津理工大学b段
华东政法大学发展定位规划
(
2008
-
2012
年)
目
录
序
言
................................................. ..................................................
1
一、学校基本情况
.............. .................................................. ..............
1
二、学校发展的思路、定位与目标
......... ........................................
3
三、可行性论证
........................ .................................................. ........
6
四、分阶段建设目标
............................................... .........................
1
2
五、近期需要政府重点支持的事项
......... ......................................
1
7
附件
1:
一、二、三线学科及建设属性表
......................................
1
8
附件
2
:一、二、三线专业及建设属性表
...................................
2
1
华东政法大学发展定位规划
序
言
华东政法大学的前身为华东政法学
院。
华东政法学院于
1952
年
6
月,经华东军政委员会批准,由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东吴大学、< /p>
厦门大学、沪江大学、安徽大学等九所院校的法律系、政治系和社会
系等合并组建成立。学院于
1958
年和
1972
年两度撤并,
1963
年
和
1979
年两次恢复。
2007
年
3
月,经教育部批准,华东政法学院
正式更名为华东政法大学。
五十多年来,
学校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
律,发挥法学优势,拓展专业面向,加强学科融合,以培养具有社会
主义
法治精神和法律人格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为中心,
形成了有特色的
教学、<
/p>
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格局,
教育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稳步
提高,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人才,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在未来的
12
年,学校将继续发扬“逆境中崛起,忧患中奋进,
辉
煌中卓越”的华政精神,秉承“以人为本,依法治校,质量为先,
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
,以法学为依托,逐渐建设成为以法学、政治
学、经济学和管理学为重点,多学科协调发
展,以培养应用型、复合
式、
开放性高素质创新人才为目标,
< p>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的多科性特
色大学。
一、学校基本情况
自
1979
年复校以来,特别是
2000
年划转地方以来,学校抓住
1
华东政法大学发展定位规划
机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具体表现在:
实现
了由千人大学向万人大学的转变。
截止到
2008
年,各类在 p>
校生达
22141
名,其中研究生
2252< /p>
名、本科生
11889
名、成教生
8000
名。
有教师
879
名,
其中
45
岁及以下教师
571
名,
占
77.27%
;
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
357 p>
名,占
48.31%
;硕士、博士学位教师
5
70
名,占
77.15%
。
实现了从单科型行业性大学向教学研究型的多科性大学的转变。
经过多年的努力
p>
,
学校已从一所以法学学科为主的单科型、
行业性高
< br>校,
逐步发展成为以法学门类为主、
同时拥有其他学科门类中相关特
色学科的多科性大学。现设有法律学院等
11
个院(系)和研究 生教
育院、继续教育学院;有
22
个本科专业,覆盖法学 、经济学、管理
学、文学、理学等五大学科门类。
初步形成教学研究型大学格局。
学校目前共有
19
个二级学科 硕
士学位授权点、
8
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法学一 级学科具有博
士、硕士学位授予权;设有法学博士后流动站。法律史学为国家重点
学科,刑法学和经济法学为上海市重点学科,国际法学、司法鉴定、
民
法和知识产权为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
国际法律与比较法研究中心
为上海
市高校高水平特色研究项目,
外国法与比较法研究院为上海市
普通高校人
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法学、
政治学为上海市高校教
2
华东政法大学发展定位规划
育高地重点建设项目,法律史教学团队为国家级教学团队。
2001
年
以来,我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1
项、上海市教学成果奖
21
项,有
国家级精品课程
2
门、
上海市精品课程
11
门,
11
部教 材入选教育部
普通高等学校“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
2004
年以来,承担各类科
研项目
370
余项,
其中省部级以上
65
项,
获省部级以上奖励
22
次。
出版有《法学》
、
《犯罪研究》
、
《青少年犯罪问题》
、
《华东政法大学学
报》等学术期刊。
我校是“教育部依法治校示范校”
、
“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
校”
,松 江校区为“全国物业管理示范高校园区”
。
二、学校发展的思路、定位与目标
【发展思路
】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依据国家和上海中长期教育
改革
和发展纲要,
对接社会需要,
遵循高等教育规律,
立足学校现状,
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培养为核心,聚焦重点,大力巩固和提升
优势学科,科学发展其他学科,促进学科间的融合与交叉,拓展新兴
学科和交叉学科
,
进一步形成和凝炼学科特色,
与其他高校错位发展、
合
作提高,促进特色兴校、特色强校,使学校成为在优势学科上达到
全国一流水平、
其他学科具有鲜明特点、
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大学。
【办学目标定位】到
2020
年,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法学门类学
科优势明显,
其他门类相关学科与法学交叉发展,
融通法学、< /p>
管理学、
3
华东政法大学发展定位规划
经济学、文学等学科,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的多科性特色大学。
【人才培养目标】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应用型、复合式、开放性
高素质
创新人才。
根据国家高等教育方针,
围绕国家、
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人才
的需求,
法学领域培养高端复合型法 律人才;
其他学科领域培养具有
高度法律素养、开拓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能够胜任管理、经济、社
会工作以及其他社会需要的应用性、复合式、开放性人才。<
/p>
法学领域培养的高端复合型人才,是指既能融会贯通法学知识,
又能够掌握政治学或者经济学、
或者管理学等学科基本知识,
能够 胜
任法律领域各项工作需要的高层次人才。
在法学领域,
培养重点将从
以本科生培养为主转移到本科生与研究生培养并重,
实现法 学类研究
生与本科生规模相当。
其他学科领域
培养的人才,
应当具有较高的法学素养,
能够适应
依法治
国背景下国家和社会在经济、管理和其他社会领域的人才需
求,具有扎实的法学知识基础
和鲜明的法学特色。
【学科专业布局】
重点发展法学门 类下的学科。
通过对理论法学、
传统部门法学和新兴应用法学等进行分层
次、
有重点的建设,
为法学
一级学科形成特色、
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创造条件。
将政治学、
社会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学科,
特别是政治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放在突出的
地位
,
采取重点扶持措施,
突破制约我校法学门类学科排名进一步提
< br>升的瓶颈问题。建设和发展知识产权、司法鉴定等交叉学科,进一步
拓宽法学学科
的发展空间,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
大力推动法学学科向其他近邻
学科的融通,
促进其他学科向法学
4
华东政法大学发展定位规划
学科的交叉,有重
点、有侧重地发展管理学、经济学、文学等学科,
凝炼相关学科的特色。
对接社会需求,
建设和发展管理学门类下的公
共管理、工商管理,经济学
门类下的应用经济学,文学门类下的外国
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中国语言文学等学科,
支撑法学学科水平的
发展与提升,同时形成法学渗透下的上述学科的特色。
【学科建设目标】集中主要精力,大力加强法学学科建设,进一
步巩固提升法学学科建设水平,
建成国家法学一级重点学科和两个教
育部人文社科基地,
力争使法学学科早日进入国内一流行列。
促进法
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和融合,
凸显其他学科的特色,
建设一批市重点< /p>
学科、市教委重点学科、特色学科及其相应的国家级、省部级教学科
研平台。
【学位点、专业建设】建设法学、政治学
2
个一级学科博士点;
政治学、
管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 /p>
若干经济学及其他学科二级学科硕
士点;
8-10
个专业学位硕士点。本科专业(方向)数保持在
30
个左
< br>右,其中法学学科门类涵盖的专业(方向)达
50
%以上。
【办学规模】全日制本科学生规模稳定在
12000
人左 右,研究
生规模达到
6000
人左右。
【队伍建设目标】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结构优化、精干高效、富
有创新精神和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造就一批在国内外有重
5
华东政法大学发展定位规划
要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
培养和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创新团队
和
学术群体,基本满足学校事业发展和学科建设阶段性目标的需要。
【社
会服务定位】立足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主动对接国
家、区域经济与社会建设需求
,特别是上海“四个中心”建设需求,
开展对重要制度的建立、
调整以及 国家法律在不同社会领域运用的实
际问题研究,为国家法治建设、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
供服务;与国
家机关和其他社会各界广泛合作,共同开展新、疑、难问题的研究,
为国家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
有序发展提供服务;
利用和发挥 学科
特色,为国家、社会开展终身教育提供服务。
三、可行性论证
华东政法大学提出的上述发展
定位是经过学校领导班子共同研
究、征求全校教职工意见、各种会议集体讨论、校内外专
家论证后所
形成的共识,
是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和学校自身发展需要的,< /p>
也是完全
可以实现的。
(一)“
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的多科性特色大学”的办学定位,
具有坚实的现实基础和充分的条件
首先,经过近
60
年的努力和发展,历 经“两落三起”的艰苦磨
难,
在几代人的艰苦努力下,
学 校已经摆脱了单科性行业大学的局限,
形成了以法学为主,兼有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
、理学、文学等学
6
华东政法大学发展定位规划
科门类的多科性大
学格局。本科专业数从单一的法学发展到
22
个;
学科水
平不断提升,
从只有单一的法学学科,
以为政法机关培养人才
的本科教学为主,
发展到涵盖
5
大学科门类,
拥有
1
个法学二级国家
重点学科、
2 p>
个上海市重点学科,拥有法学一级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
权、
6
个非法学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培养并重;
< br>从以教学为主,发展到教学与科研并举。以
2009
年为例,共发表论 p>
文
1088
篇,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
10 p>
项。
2007
年
3
月,教育部批
准我校更名为大学,
这是对我校学科建设与发展成绩的肯定,
也 是对
我校建设与发展方向的肯定。
其次,经过
长期发展,学校已经形成了较为鲜明的法学特色,法
学学科建设和法学人才培养获得了良
好的口碑,
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
响。进一步凝炼学科特色、巩固学科优势
是提升学校实力、保证学校
地位的根本和关键。第一,要进一步彰显我校法学学科的特点
,以期
与其他法学校、院、系错位发展;第二,在其他学科上要打上鲜明的
法学烙印;第三,在人才培养方面,要按照“明德崇法、笃行致知”
的校训进
一步锻造学子的鲜明法律品质。
再次,
秉承开放办学的 指导思想,
学校多方面开展对外合作与交
流。
目前已经与 包括耶鲁大学在内的一批世界知名大学建立了合作关
系,与一批国外知名机构、跨国公司
等建立了稳定的联系,不少国家
7
华东政法大学发展定位规划
元首、政府首脑及
其他高级官员、国际知名学者造访我校。同时,我
校大量学者、专家赴国外高校任教、访
问,参加高端学术论坛。对外
交往广泛、活跃,为学校形成国际影响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
学校提出的法学学科建设国家一级重点学科、< /p>
达到国内法
学一流水平,
在其他学科领域建设一批上海市重 点学科的学科发展目
标,经过努力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 br>首先,
法学一级学科已经具备了向一流迈进的实力和基础。
法学
< p>学科是我校传统优势学科,
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
目前与清华大学并
列全国第六名,是唯一进入前十的非
211
大学。学校现 已拥有一个
二级国家重点学科,
且我校的法学学科向以二级学科设置齐全 、
实力
均衡,人才梯队结构科学合理,资料丰富、齐全著称。近年来随着
科
研水平的稳步提升,成果也日臻丰富。同时,我校拥有华东地区唯一
< br>的法学博士后流动站,法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和国家、
上海市、上海
市教委等各层次的重点学科、建设高地等。总之,只要
集中力量针对制约我校法学学科发
展的短板和薄弱环节,
克服瓶颈问
题,完全可以在近期内实现冲顶的目标
。
其次,
我校在政治学、
管理学和经济 学等非法学领域的学科发展
也有了长足的进步,集聚了一批教学、研究人才,形成了一批
有一定
影响力的科研成果。
只要进一步注意融入法学学科,
主动接受法学强
8
华东政法大学发展定位规划
势学科的引领,完
全可以独树一帜,彰显地位与特色,建成一批上海
市甚至全国重点学科、特色学科。而我
校现有的学科布局,已经为非
法学学科向法学学科的融合创造了条件。
(三)学校提出的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定位符合社会需要
社会需要是学校各项事业和工作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只有对接了
社会需要,才能获得发展的强大动力;也只有对接了社会需要,学科
发展和人才培养才
有所依托。
首先,学校充分注意到,当前和未来的中国社会,将是经济
高速
发展和各种社会矛盾集中爆发的时期。
要保证发展的速度,
创造稳定
的环境,离不开法律制度的调节,更离不开法律专门人才的作用。比
p>
如,要维持经济高速增长,必须进一步完善市场规则,这里的市场规
则既包括市场主体从事经营活动应当遵循和恪守的民商法规则,
又包
括政
府对市场进行监管的经济法、
行政法律制度;
要化解各种社会矛
< br>盾,建设和谐社会,就必须通过法律确定各方社会主体的权利义务,
通过各种机制
和程序化解争议,
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法学学科的建设
与发展。
而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矛盾复杂化程度的增加,
传统
模式培
养的以解读法条为主要特点的法律人才逐步与社会脱节,
具有
复合知识背
景、
较强的法律职业能力,
能够运用多学科知识和法律职
业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端法律人才成为社会需求的重点。
虽然目前
国内
法学校、院、系众多,但法学人才培养模式趋同,进一步提升我
校法学学科的水平,
p>
凝炼法学学科特点,
锻造法律人才培养特色是我
校必须走的发
展路径。因此,学校大力发展法学学科、凸显学科优势
9
华东政法大学发展定位规划
与特色,
并在社会需求调研的基础上将法学类人才培养定位于
“复合
型、应
用型、开放性高素质创新人才”是合理的。
其次,在思考社会对法学学
科的需求时,学校充分注意到,在当
今的中国社会,
法律已不仅仅是国家 实现统治目的、
履行国家职能的
工具。
随着法治社会建设 进程的加快,
法律已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无论哪一个社会领域,
p>
都受到法律的规范和调整。
对法律知识和法学
学科人才的需求
,不仅是国家立法机关、司法机关、法律监督机关、
行政机关等国家机关的需要,也是各
种经济主体、社会主体的需要。
对接这些社会需要,以法学学科为依托,促进政治学、管
理学、经济
学、社会学向法学的渗透,运用法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开展上
述相关领域社会问题的研究,
培养具有法学知识背景、
同时掌握相 关
学科知识与理论的人才,
使其胜任于法治背景下的相应社会工作, p>
应
该大有作为,也是顺应社会需求的举措。
(四)学校的发展定位有充分的社会资源予以保障
学校将继续争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委、教育部、司法部、最高人
民法院、
积极参加国家层面重大项目,
主动融
入上海市教委、
司法局、
各级人民法院和检察院等部门的工作
重点中,积极承担一批上海重大项目,在市重点学科、高水平特色项
目、
为学
校的
快速发展提供财力支持与政策保障。
同时,
充分利用与著名企业、
社会组织等的良好合作关系,
推进产学研合作,
积极结合社会需求确 p>
10